重返党校送资料

标签:
时评文化情感历史教育 |
分类: 生活点滴 |
重返党校送资料
3月16日上午,风冷天寒,老伴嘱咐我穿了厚棉衣、戴了口罩,拎着布袋,装了那册跟了我将近半个世纪厚厚的《党校校印》资料出了门,坐上了爱心助学群一分队成员王学刚的小车,奔向丹东而去。
这是要去完成我的一个夙愿——将这本重要资料,送还给中共丹东市委党校留档收藏,实现其校史凭证的价值。
回顾四十五年前的1977年,刚刚粉碎“四人帮”,中共丹东市委党校恢复重建。我被组织上从凤城县调回丹东,被分配到市委党校组教处工作。组教处的任务,是在市委组织部的配合下,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党员领导干部到本校参加政治理论的学习培训、安排课程和教员、教室,安置来校学习所有学员的签到和吃住、接待等工作任务。应该说是党校工作的最重要的第一环节。
我是做具体事务性工作的,因此收集了一年多由党校打字、油印的各种资料,有《简报》、《情况反映》、《教学计划》、《讲课提纲》、《班级划分》、《学员名单》等等。因属于个人收集,在1979年离开党校时,我装订成册个人带走了,自己觉得这也算是个纪念。从此之后,我辗转调动到元宝区、广播电台、出版局、文化局、退休后到凤城……其间,我的家也搬动了有七、八次之多,家里的很多东西都丢弃了,然而这本资料却始终没有丢掉,我觉得会有用的,所以一直随身收藏着。在我刚过七十岁的时候曾想到:这本资料对于丹东市委党校来说,应该算是见证历史的重要凭证了,如果撰写党校校史的话一定是有用的。但是,当年党校的年轻后继者,会不会重视这本材料?对校史追溯有无兴趣?尚不得知,还是继续留存吧。
直到三年疫情过后,我便跟曾经是我的师范学长的张雷大哥提起此事,他曾任职过党校校长,经他认定这本资料很珍贵,并与党校现任校长联系后,答应接收并欢迎到校,我这才决心抽出时间到党校一趟,亲自将这本资料送去。
原本我想乘坐长途公汽到丹东,然后会同张雷兄一起搭车去党校。后来想张雷兄长已经八十多了,不知道身体怎样住址多远?让老哥哥自己到车站接我,然后再领我到党校,来来回回实在不妥,这是在替我完成一件夙愿,凭啥让人家张校长为我如此张罗?另外,我还约会了我的老同事好友郑德顺,他从沈阳回丹正想见我一面聊聊,这个中午可以相聚一聊。于是,就觉得应该我想法出专车才对。而我自己只有电动车,女儿三个都有车可是在北京呀,远水不解近渴。此时,我想起同在爱心助学群一分队的王学刚,曾跟我诚意地说起:马叔,我在家里没事儿,您要是用车的话随时找我!
于是,我便试探地给他打了招呼。他毫不犹豫一口答应:可以!于是,我俩便确定了时间地点和去丹的路线。
上午8点半,从我家门前上车,大约五十分钟左右到达丹东。出了八道沟桥洞直奔金地广场和宝山新区附近,接到了张雷兄长。他和我一样也戴了一顶棉前进帽,穿着长的风衣式服装,显得非常得体时尚和潇洒。年过八十的他,看上去也就六十左右岁吧,一副白框眼睛后面的皮肤白皙,总是一副诚恳谦恭的笑脸——在1962年我俩还曾在五龙背师范学校同居一个学生宿舍,我是二年级,他是四年级。当年他的名字叫张忠信。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毕业生,被留校在附小工作。后来辗转到文革过后,提升为振安区的副书记,再后来成为市委党校的校长……
在风云变幻的政治生涯中,他也有一个非比寻常的特别经历。
在锦江山的后面,我们到了如今的中共丹东市委党校,现任党校的张校长和副校长、办公室陈主任等接待了我们。坐在会议室里,张雷先说了前后过程,我也介绍了自己赠送老资料的想法和期望。双手托着这本资料,交到张校长的手上。他们很重视,也很感兴趣。当场也讲了许多感激的话语,并肯定了老同志的这种热爱党校的精神,说了一定要很好地保存和使用这本珍贵的资料,在撰写党校校史中,会发挥重要作用的。尤其张校长赞扬了一位老党校工作者,带着这本资料完好保存了几乎半个世纪,足以说明这份热爱和深厚的感情,有了这种前辈的榜样,我们后来做党校工作的人,怎么能不受到激励,决心要更好地办好党校,为党和人民培训教育出更多让党和人民信任的党员干部呢!
他说的话,大致是这个意思把。党校方还回赠了我和张雷各一盒光盘,据说是刻的之前党校历史的东西吧?待拿回去细看。当场,校长还想留我们在学校一同共进午餐。我赶忙婉言谢绝。一来是党校工作很忙,而自己送这本资料没什么了不起,不值得过于厚待。再一个原因是,现在没有公款接待客人之说,我怎么好意思在那里吃饭?于是,看了看张雷兄长。如果从接待老校长的话,我觉得倒是可以的。而接待我?没有必要。我看到张兄也以很肯定的语气婉言谢绝,就一同道谢、辞行。
临离开之前,我们又在党校门前拍照了几张照片……





中午,我约会了郑德顺,并和张雷兄、司机王学刚一起来到丹东的阳光酒店三楼,找了一间僻静的包间,点了几个菜,边喝了点小酒,边聊了许多话语。饭后,将张雷兄送回宝山居住地,返回凤城时已经下午两点半多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