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与圆锥》复习课课堂实录与反思
(2015-09-25 10:20:28)
标签:
教育 |
分类: 小数慧玲组 |
《圆柱与圆锥》复习课课堂实录与反思
前记:在参加活动之前,自已新录了一节课《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复习课,上完课后,自我感觉不太好,第一是提前让学生整理的这一部分的内容,课堂中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整理资料,让学生进行对比,评价,让学生在对比中找到整理知识的方法,以至于本环节浪费时间太长,第二是课下看自己的录相时,才发现课堂中的自已的衣服的一角在开始的几分钟稍微卷了一点儿(自己着着就觉得挺不好意思的),让我意识到下次进教室前一定要在办公室的镜子前照一照.因此当在议课时,当大家提到看曾经录过的《圆柱与圆锥》复习课时,自己也欣然同意,正如大家所说的,那节课我曾经精心准备,整节课在我的精心设计下,课堂中的一切活动都在我的掌控之中.事隔这么长时间,又重新来看这一节录相课,收获颇丰富.
原来的课前设想:
在第一次上《圆柱与圆锥》复习课时,对于知识点只是让学生简单的回忆这一单元我们学过的知识,上完课后,只有一个感觉,学生回忆的那么被动,仅仅是从头脑中简单的提取出自己原来学过的知识点,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动起来。正如《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要能牢固的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及其他概括,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不需要识记的材料。在这节课复习课中,我采用什么新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再一次去阅读和思考,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公式背后的事实材料呢?再一次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让复习变得丰厚一些呢?
于是在第二次备课时,我将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教学目标:
1. 复习课在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的情况下,让学生主动的思考和回忆圆柱与圆锥特征、公式背后的事实材料,体会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 让学生主动的搜集现实生活中这一单元中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反思:现在重新来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实定的有点狭隘了,在课堂中自己只关注到了这些特征,公式背后的事实材料,让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短期目标来说,本节课达到了,可从孩子长远的发展来考虑,孩子今后的复习将不在是由老师引领着复习,需要自己独立复习,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对所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整理,然后查漏补缺.因此在复习课中更要关注到孩子整理知识的能力,为今后孩子的长远学习奠定基础.想到一句话,教师准备的越充分,学生就会变得越懒.
课堂实录:
一、回忆梳理、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的知识。板书课题《圆柱与圆锥》。在复习圆柱与圆锥这些立体图形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平面图形。
认识吗?
他们都是什么图形?
生:圆形,长方形。
反思:这个问题没有一点思维含量,删去。
师:用你的眼睛仔细观察,平面图形有什么变化?变化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有什么联系?比比看发现的最多。动态演示平面图形变成立体图形:3遍
反思:在备课时,想到了让学生做圆柱与圆锥的模型,又想到在新授课中,学生已经动手做过这些学具,所以此处采用了课件动态演示。
之所以重复的播放,是想通过这样的观察思考,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孩子更多的思考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的发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头脑中都主动的唤醒了沉睡的知识点,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空间观念。
学生静静的观察动态演示。
师:这些平面图形有什么变化?
生:变成了立体图形。
师板书:平面图形
师:变化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
反思:我又一次将两个问题分解开让学生回答,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我的板书,为了自己能更好的把握课堂,让学生按着我的节奏走,其实对于复习课来说,自己抱的有点紧了,可以完全放开。
生1:原来长方形的长变成了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变成了圆柱的高。
生2:这个立体图形的两个底面是平面图形的2个圆,侧面展开,就是刚才的长方形。
反思:从录相中很明显的看出我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不自觉的开始说着自己的发现,此处更让我体会到这一动态演示的效果真是好,可当我想让他们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发现学生由刚才的主动发言,变得很被动,直到后来我才发现,原来这个班级的学生喜欢集体回答问题,而我这一叫,与它们的习惯不一致。
师小结:其实大家刚才说的就是圆柱的特征,刚才的两个圆变成了圆柱的两个底面,长方形变成了圆柱的侧面,刚才长方形长,变成了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变成了圆柱的高。刚才大家说到了高,谁来指指这个圆柱的高。
生指指圆柱的高。
反思:此处的小结,显得有点多余,只是学生发言的又一次重复。只需要简单的说:其实大家说的都是圆柱的特征即可。对于圆柱的高,当学生在说发现提到高时,让学生指指圆柱的高,体会到圆柱有无数条高即可。那样显得更自然一些。
师;我们还学过圆柱的哪些知识?
反思:这个问题问的毫无价值,教师应直奔主题,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圆柱的表面积=2个底面积+侧面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 高。
师:想想只有这几种材料能做成圆柱吗?还有哪些材料也能做成圆柱?
反思: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具有挑战性的。
生: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生动手动正方形卷成圆柱。
师;如果我要给这个圆柱加上两个盖子的话,随便加个圆都可以吧。
反思:此问题的提出,更是让学生的思考更加理性化。
生:必须得当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周长相等时。
反思:对于这么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自己让一名学生站起来,一说,即过,其他学生是否能听懂,自己完全不在意,接着进行下一个环节.此处应追问一下其他学生,有谁听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了?
师:平行四边形也能围成圆柱,你也来围一围。
生动手围。
师:如果也要加个盖子的话,随便加?
生:只有当平行四边形的底要和圆的周长相等时,才能围成。
反思:还是和刚才同样的毛病,学生一说到自己心中的答案一带而过.根本不管其他学生是否听懂.
师:是不是只能通过围来变成立体图形,还有其它的吗?
生:旋转。
生演示旋转
师:旋转后有什么发现?
生;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高,宽是圆柱的底面半径。
反思:其它学生是否有发现?又发现了什么?
师:其实刚才复习的知识都可以用知识树来表示。
师出示框架树。
反思:之所以出示框架树,是让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框架意识。现在想想这个知识树不如表格展示的效果更清楚,一目了解.
师引导学生回忆表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圆柱的知识,你发现圆柱有什么变化?
动态演示圆柱变成圆锥。
生静静的观看。
反思:这个动态演示,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圆柱与圆锥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现。
生:圆柱变成了圆锥。
生:圆柱的两个底面变成了一个底面。
生;把圆锥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师;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呢?
生;只有一条。
反思:从课堂实录来看,自己确实有点急了,当学生只说到他们面的变化,而没有说到线的变化时,自己变急着提醒学生.直接从线的角度思考,其实可以提示,刚才我们几位同学是从面的角度来考虑,有没有从线或点的角度来思考呢?
生:他只有一个顶点,从这个顶点到底面圆心只有一条线段,所以他的高只有一条。
师:圆柱的体积是如何算的?
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师:他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反思: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越抽象,他需要理解和思考的现象和事实就越多,而此处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说出计算公式,而是探求公式背后的推导过程,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更能加强体积公式的灵活运用。在议课时,谈到学生对于等底等高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练习题时,学生会分清到底是乘3,还是乘三分之一,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第一次接触这一关系,对于这个实验思考的不够深刻。
生;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大小相等的扇形,切开,将他们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等于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此处师渗透转化思想。
反思: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
师;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他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生:选择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把圆锥中装满沙子,往圆柱中倒,正好倒了三次,所以说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二、让学生主动的搜集现实生活中这一单元中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一段木桩:
师: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我们学过的圆柱与圆锥的知识,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圆柱的体积是多少?表面积是多少?与它等底等高的圆的体积是多少?
生: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占地面积是多少?
师:他说到了占地面积,占地面积是多少?其实就是求什么?
生:底面积。
生:如果要给这个圆柱涂上油漆的话,涂漆的面积是多少?如果给他的侧面贴上一层广告纸,广告纸的大小是多少?
师:他刚才说到了,如果给这木头涂油漆,其实就是求什么?
生:表面积。
师:如果给他的侧面贴上一层广告纸,广告纸的大小是多少
生:侧面积。
生:把这个圆柱沿直径纵向切开,表面积增加多少?
师:怎么求?
生:用直径X 高求出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再乘2就求增加的2个面的面积了。
生:如果把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的话,圆锥的体积是多少?
反思:从学生的课堂提问来看,学生已经提的非常好,也非常全面了.对于这些生成的教学资源自己没有利用,反而以一句:"结合着大家出的题,老师也出了一些练习题."在议课时,提到了其实学生提的这些问题很好,能不能就利用学生提的这些问题直接进行分类,然后让学生选择着做题,让这些学生的提问充分利用起来,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这一教学过程.
师:大家从A,B,C三组中选出一组,A组是一些基础题.B组是中等题,C组是拔高题.你选择一组能代表你水平的题来做?"
三、生从三组题中选择一组能代表自己水平的题来做.
四.集体讲评一道C组半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1.
课堂中的自己喜欢一问一答式的回答,如果学生说到了我心目中所要的答案,变一带而过,而没有在意,其他学生是否听懂.特别是思维含量高的地方,可以通过追问"有谁听懂了他说的是什么意思?或者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及时的点评学生的发评,来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2.
学生回答问题时,自己对于信息的判断过于简单,只是一句"很棒"或"很好"来总结,做为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自己首先要倾听,评价时不能要从孩子发言的内容上进行具体的评价.
对学生语言的规范,
《圆柱与圆锥》复习课课堂实录与反思
常艳花
前记:在参加活动之前,自已新录了一节课《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复习课,上完课后,自我感觉不太好,第一是提前让学生整理的这一部分的内容,课堂中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整理资料,让学生进行对比,评价,让学生在对比中找到整理知识的方法,以至于本环节浪费时间太长,第二是课下看自己的录相时,才发现课堂中的自已的衣服的一角在开始的几分钟稍微卷了一点儿(自己着着就觉得挺不好意思的),让我意识到下次进教室前一定要在办公室的镜子前照一照.因此当在议课时,当大家提到看曾经录过的《圆柱与圆锥》复习课时,自己也欣然同意,正如大家所说的,那节课我曾经精心准备,整节课在我的精心设计下,课堂中的一切活动都在我的掌控之中.事隔这么长时间,又重新来看这一节录相课,收获颇丰富.
原来的课前设想:
在第一次上《圆柱与圆锥》复习课时,对于知识点只是让学生简单的回忆这一单元我们学过的知识,上完课后,只有一个感觉,学生回忆的那么被动,仅仅是从头脑中简单的提取出自己原来学过的知识点,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动起来。正如《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要能牢固的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及其他概括,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不需要识记的材料。在这节课复习课中,我采用什么新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再一次去阅读和思考,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公式背后的事实材料呢?再一次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让复习变得丰厚一些呢?
于是在第二次备课时,我将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教学目标:
1. 复习课在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的情况下,让学生主动的思考和回忆圆柱与圆锥特征、公式背后的事实材料,体会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 让学生主动的搜集现实生活中这一单元中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反思:现在重新来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实定的有点狭隘了,在课堂中自己只关注到了这些特征,公式背后的事实材料,让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短期目标来说,本节课达到了,可从孩子长远的发展来考虑,孩子今后的复习将不在是由老师引领着复习,需要自己独立复习,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对所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整理,然后查漏补缺.因此在复习课中更要关注到孩子整理知识的能力,为今后孩子的长远学习奠定基础.想到一句话,教师准备的越充分,学生就会变得越懒.
课堂实录:
一、回忆梳理、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的知识。板书课题《圆柱与圆锥》。在复习圆柱与圆锥这些立体图形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平面图形。
认识吗?
他们都是什么图形?
生:圆形,长方形。
反思:这个问题没有一点思维含量,删去。
师:用你的眼睛仔细观察,平面图形有什么变化?变化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有什么联系?比比看发现的最多。动态演示平面图形变成立体图形:3遍
反思:在备课时,想到了让学生做圆柱与圆锥的模型,又想到在新授课中,学生已经动手做过这些学具,所以此处采用了课件动态演示。
之所以重复的播放,是想通过这样的观察思考,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孩子更多的思考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的发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头脑中都主动的唤醒了沉睡的知识点,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空间观念。
学生静静的观察动态演示。
师:这些平面图形有什么变化?
生:变成了立体图形。
师板书:平面图形
师:变化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
反思:我又一次将两个问题分解开让学生回答,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我的板书,为了自己能更好的把握课堂,让学生按着我的节奏走,其实对于复习课来说,自己抱的有点紧了,可以完全放开。
生1:原来长方形的长变成了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变成了圆柱的高。
生2:这个立体图形的两个底面是平面图形的2个圆,侧面展开,就是刚才的长方形。
反思:从录相中很明显的看出我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不自觉的开始说着自己的发现,此处更让我体会到这一动态演示的效果真是好,可当我想让他们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发现学生由刚才的主动发言,变得很被动,直到后来我才发现,原来这个班级的学生喜欢集体回答问题,而我这一叫,与它们的习惯不一致。
师小结:其实大家刚才说的就是圆柱的特征,刚才的两个圆变成了圆柱的两个底面,长方形变成了圆柱的侧面,刚才长方形长,变成了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变成了圆柱的高。刚才大家说到了高,谁来指指这个圆柱的高。
生指指圆柱的高。
反思:此处的小结,显得有点多余,只是学生发言的又一次重复。只需要简单的说:其实大家说的都是圆柱的特征即可。对于圆柱的高,当学生在说发现提到高时,让学生指指圆柱的高,体会到圆柱有无数条高即可。那样显得更自然一些。
师;我们还学过圆柱的哪些知识?
反思:这个问题问的毫无价值,教师应直奔主题,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圆柱的表面积=2个底面积+侧面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 高。
师:想想只有这几种材料能做成圆柱吗?还有哪些材料也能做成圆柱?
反思: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具有挑战性的。
生: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生动手动正方形卷成圆柱。
师;如果我要给这个圆柱加上两个盖子的话,随便加个圆都可以吧。
反思:此问题的提出,更是让学生的思考更加理性化。
生:必须得当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周长相等时。
反思:对于这么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自己让一名学生站起来,一说,即过,其他学生是否能听懂,自己完全不在意,接着进行下一个环节.此处应追问一下其他学生,有谁听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了?
师:平行四边形也能围成圆柱,你也来围一围。
生动手围。
师:如果也要加个盖子的话,随便加?
生:只有当平行四边形的底要和圆的周长相等时,才能围成。
反思:还是和刚才同样的毛病,学生一说到自己心中的答案一带而过.根本不管其他学生是否听懂.
师:是不是只能通过围来变成立体图形,还有其它的吗?
生:旋转。
生演示旋转
师:旋转后有什么发现?
生;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高,宽是圆柱的底面半径。
反思:其它学生是否有发现?又发现了什么?
师:其实刚才复习的知识都可以用知识树来表示。
师出示框架树。
反思:之所以出示框架树,是让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框架意识。现在想想这个知识树不如表格展示的效果更清楚,一目了解.
师引导学生回忆表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圆柱的知识,你发现圆柱有什么变化?
动态演示圆柱变成圆锥。
生静静的观看。
反思:这个动态演示,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圆柱与圆锥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现。
生:圆柱变成了圆锥。
生:圆柱的两个底面变成了一个底面。
生;把圆锥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师;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呢?
生;只有一条。
反思:从课堂实录来看,自己确实有点急了,当学生只说到他们面的变化,而没有说到线的变化时,自己变急着提醒学生.直接从线的角度思考,其实可以提示,刚才我们几位同学是从面的角度来考虑,有没有从线或点的角度来思考呢?
生:他只有一个顶点,从这个顶点到底面圆心只有一条线段,所以他的高只有一条。
师:圆柱的体积是如何算的?
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师:他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反思: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越抽象,他需要理解和思考的现象和事实就越多,而此处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说出计算公式,而是探求公式背后的推导过程,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更能加强体积公式的灵活运用。在议课时,谈到学生对于等底等高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练习题时,学生会分清到底是乘3,还是乘三分之一,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第一次接触这一关系,对于这个实验思考的不够深刻。
生;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大小相等的扇形,切开,将他们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等于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此处师渗透转化思想。
反思: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
师;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他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生:选择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把圆锥中装满沙子,往圆柱中倒,正好倒了三次,所以说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二、让学生主动的搜集现实生活中这一单元中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一段木桩:
师: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我们学过的圆柱与圆锥的知识,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圆柱的体积是多少?表面积是多少?与它等底等高的圆的体积是多少?
生: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占地面积是多少?
师:他说到了占地面积,占地面积是多少?其实就是求什么?
生:底面积。
生:如果要给这个圆柱涂上油漆的话,涂漆的面积是多少?如果给他的侧面贴上一层广告纸,广告纸的大小是多少?
师:他刚才说到了,如果给这木头涂油漆,其实就是求什么?
生:表面积。
师:如果给他的侧面贴上一层广告纸,广告纸的大小是多少
生:侧面积。
生:把这个圆柱沿直径纵向切开,表面积增加多少?
师:怎么求?
生:用直径X 高求出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再乘2就求增加的2个面的面积了。
生:如果把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的话,圆锥的体积是多少?
反思:从学生的课堂提问来看,学生已经提的非常好,也非常全面了.对于这些生成的教学资源自己没有利用,反而以一句:"结合着大家出的题,老师也出了一些练习题."在议课时,提到了其实学生提的这些问题很好,能不能就利用学生提的这些问题直接进行分类,然后让学生选择着做题,让这些学生的提问充分利用起来,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这一教学过程.
师:大家从A,B,C三组中选出一组,A组是一些基础题.B组是中等题,C组是拔高题.你选择一组能代表你水平的题来做?"
三、生从三组题中选择一组能代表自己水平的题来做.
四.集体讲评一道C组半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1.
课堂中的自己喜欢一问一答式的回答,如果学生说到了我心目中所要的答案,变一带而过,而没有在意,其他学生是否听懂.特别是思维含量高的地方,可以通过追问"有谁听懂了他说的是什么意思?或者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及时的点评学生的发评,来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2.
学生回答问题时,自己对于信息的判断过于简单,只是一句"很棒"或"很好"来总结,做为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自己首先要倾听,评价时不能要从孩子发言的内容上进行具体的评价.
对学生语言的规范,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自己只是听了个大概,大概意思对就行了,而没有关注学生的语言是否精确.
4.要充分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
与教师准备的习题相比,课堂中学生生成的提问更有意思,学生也会更感兴趣.不要让这些生成的资源变成课堂的展示环节,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成的资源.
二次备课.
1.
2.
在全班交流时,在要关注到孩子内容呈现方式是表格,还是一一列举,还要关注到学生对于内容的整理是否全面.如总结特征是否是从点,线,面三个方面来整理.在说公式的时候,是否回忆公式的推导过程等细节的处理.
3.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自己只是听了个大概,大概意思对就行了,而没有关注学生的语言是否精确.
4.要充分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
与教师准备的习题相比,课堂中学生生成的提问更有意思,学生也会更感兴趣.不要让这些生成的资源变成课堂的展示环节,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成的资源.
二次备课.
1.
2.
在全班交流时,在要关注到孩子内容呈现方式是表格,还是一一列举,还要关注到学生对于内容的整理是否全面.如总结特征是否是从点,线,面三个方面来整理.在说公式的时候,是否回忆公式的推导过程等细节的处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