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下:“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学设计

(2015-06-05 15:25:45)
标签:

教育

分类: 小数战侠组

三下:“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学设计

李春华

课前思考:

该部分内容教什么?怎么教?培养学生什么能力?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能力的培养。

教什么?

知识点上:时间与时刻的区别,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经过时间如何来计算?常规方法是: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此教材的意图还在于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以口头表达自己的思路,可以用算术方法来计算【计算时有两种方法:一是用分段计算。即在同一天内的分为两段,以中午12时为界。在跨越两天的以一天为一段(难度稍高点)。二是直接计算。即同一天的使用24时计时法直接来算】。

能力上:通过解题过程的感知,学会运用解决问题时的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会独立思考,将知识点在问题的解决中进行应用。

态度上:在尝试解决问题、表达自我想法的交流中,产生成就感和愉悦感,进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形成学习能力。

怎么教?

“自主尝试,合作探究”无疑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如何切入?是我思考点之一。从例3开始,进行解决问题的初步感知,学会计算经过时间。但“做一做”习题中不在同一天的问题解决时可能会再次卡住?能不能调换顺序?先从难度大一点的问题解决开始?这是一个挑战。挑战的是对于24时计时法理解的清晰程度。可以一试。最起码的优势是:让数学离生活可以更近一步,直接解决每天的实际问题。也就是加深生活即数学的感知。

生活引入,提炼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学生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分组汇报【或直接全班交流】,回顾反思,总结问题解决的方法,练习巩固。

学生如何学?学生在自我尝试时,有自己制作的钟表面,有自己制作的时间尺,那么计算经过时间是不是可以顺理成章?对于24时计时法的掌握是不是人人清晰呢?这需要教师提前做好调查或访谈。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2.通过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提高应用能力。

3.在尝试解决问题、表达自我想法的交流中,产生成就感和愉悦感,进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形成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清晰表达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调查一下,晚上一般几点休息?早上几点起床?【借用学生制作的钟表面,将学生回答的时间张贴在黑板上。】这是我们每天的生活,其实这里面就有数学问题,你能找到数学信息吗?那么,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谁能完整的表述?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二、自我尝试,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思考后将你的解决方案记录下来。【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小组交流自我想法。

预测方法:一是钟面上数数【分开两天数或一起数】。

二是分开两天来计算。

三是手指计数。

四可能会有学生转化为24时来计算。也可能用12时计时法来计算。

五是会不会有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说明?

3.全班交流。

展示所有的方法。不排斥其中有问题的想法,针对错例进行研讨。

4.怎样知道你解答的对不对呢?

5.回忆:我们看到问题后都做了什么?同学们解决问题时都想到了哪些方法?

三、应用策略,解决问题。

1. 收集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三下:“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学设计

 到奶奶家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

学生尝试计算后,交流自己的方法。重点强调一是分段计算和换算成24时计时法直接计算的方法。二是用手指数数和数钟面或画钟面的方法来进行反思验证。

2.同学们看表演。

三下:“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学设计

   表演从上午9时开始,预计需要1小时45分钟。带队老师决定11时带同学们乘车离开剧场,合适吗?

思考: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样判断合适不合适?

学生尝试解决后说思路。

3. 填一填。

1)两个剧场上午共放映(     )场,下午共放映(     )场。三下:“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学设计

2)下午最晚结束放映的节目是             )。

3)小龙下午3时买当天的票,他可以看哪几个节目?

                     

                     

 

要求1:阅读表格,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要求2:根据表格完成各题。

四、回顾反思。

说说今天的收获和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