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培”课堂实录系列: 《小蝌蚪找妈妈》 陈静

(2011-04-21 11:18:08)
标签:

教育

分类: 《新发现》

理念决定课堂

——《小蝌蚪找妈妈》实录及反思

教学内容: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四课《小蝌蚪找妈妈》。

所用班级:沁园路小学一年级。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实录整理、反思:陈静

 

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指导书写“有”、“什”、“变”3个生字。

 

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四课。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第一课时的教学应围绕识字、读书的重点,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而本篇课文又没有拼音,学生刚刚进入到第五单元的学习,所以从识字量上来讲,学生在读课文时会有一定难度。因此,我确定的读书目标是,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如果读书目标能够提前完成,则还要进行写字指导。第二课时再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训练。

课堂实录及反思: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你能给大家猜个谜语吗?

   学生出谜语、猜谜语。

(反思:在课堂开始授课前,设置一个让学生讲说的环节,促使学生开口。在这个环节,我特别注意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开口,这是让每个学生都进入学习状态的关键。尤其是那些从没有学习过的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在这个课堂上不是局外人,也必须进行学习。)

二、导入课题

  师:我这里也有个谜语,大家也来猜一猜。“大脑袋,圆肚子,细尾巴,黑身子,变变变,长出四条腿,去了细尾巴。吃饱了,呱呱呱,抓害虫顶呱呱。”

  1:青蛙。

  2:小蝌蚪。

  3:是小蝌蚪变成了小青蛙。

  师:(重复学生回答)

  (反思:课堂导入,是教学组织的重要手段,是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课堂。这次导入采用谜语的形式,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能调动课堂气氛。但是这个谜语其中很明显还表现出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这一点和课文中相同内容如何更有效地结合起来,还值得思考。)

   师: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请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生随师一起板书。

   师:“蝌蚪”两个字都是“虫字旁”。谁能说说为什么?

   生:他们是昆虫。

   师:昆虫?

   生:他们是小动物。

(反思:学生表述明显不够准确。此时教师想找到更准确的语言表达来加以纠正,但是没有想到。到底为什么是“虫字旁”,估计很多成年人都不能正确表述。因此,一年级孩子在这里其实不需要很准确的语言,很明显他们已经理解了意思。)

   师:你还能想到哪些虫字旁的字?

   生:蝴、蝶、蚯、蚓、蜘、蛛、蛇……

  (反思:由一个虫字旁引出了虫字旁的字。一年级的重要任务是识字,而识字教学的进行可以时刻渗透。温故而知新,复习旧字,可以更加牢固地记忆新字。采用字串记字法是我经常采用的、比较高效的识字方法之一。)

三、学习生字

   师:这篇课文中有8个生字。老师把它们写到黑板上,如果你认识就大声地读出来。

   师逐个板书:灰、阿、姨、追、迎、顶、披、鼓

(反思:1、生字板书顺序和书中不太一样,因为我有自己安排。“迎”和“追”都是“走之旁”,放在一起学习更科学。

2、老师在板书时,学生能够很快说出生字,而且顺序都不乱,说明学生预习效果好。因此,接下来的教学不能再按照字音、字形一步步来进行,可以适当加快速度。)

 

   师:(指“姨”字)谁能说说“姨”为什么是“女字旁”?

   生:因为“阿姨”是女的。

   师:你还能说出哪些“女字旁”的字?

   生:姑、妈、婶、姑、娘、奶……

   师:女字旁的字大都和女人有关系。

(反思:此时,将“婶”字板书到黑板上,这个字很多学生都不大认识。并不是这课书中没要求认的字就不需要认,这是识字提前渗透的例子。学生见的次数多了,就记住了。)

   师:(指“姨”)请同学大声读。

   生读。

   师:有同学没张嘴,请再来大声读。

   生再读。

(反思:课堂关注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同学都思想集中。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醒,不断通过简单的小环节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专注。)

 

   师:来看“追”。“追”是什么部首?

   1:坐车旁。

   师:还叫做……

   生:走之旁。

   师:迎、追都是“走之旁”,谁能说说为什么?

   1:追,车能跑,人的腿也能跑,所以就是“走之旁”。

   2:迎,就是“欢迎”。人家来的时候是坐车来的,就是“走之旁”。

   师:欢迎的时候,我们还需要赶快走上去“迎接”。也和“走”有关。

   3:老师,我还知道,运动会的时候,跑赢了是用腿跑赢的。

   师:你说的“赢”是输赢的“赢”,不是这个“迎”。

反思:此时,教师似乎可以将“输赢”两个字板书到黑板的一角。

   师:谁能用“迎”组个词语?

   生:欢迎、迎接、迎来、迎春花……

   师:谁能用“欢迎”说句话?

   1:欢迎你来我家做客。

   师:很有礼貌。

   2:欢迎来饭店吃饭。

   师:饭店的门口经常写着……

   生:欢迎光临。

  反思:关注学生在生活中认字、学习。

   3:客人来我家,我很欢迎他。

  反思:1、由字到词,再到句,符合学生认字规律,体现了扎实的语文能力训练;2、给更多学生语言训练的机会,倾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此处还可以让每个同学都再说说自己用“欢迎”造出的句子。

 

   师:请同学用刚才我们学习生字的方法认字:顶、披、鼓。

   生认字。之后齐读检查。

  反思:1、刚才学习生字采用的是什么方法,此时有必要再重复一下:字串识字法。2、这三个字的字音、字形有必要让单个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记住的,这样的识字教学过程才够扎实。

四、生字入词,由词生句。

   师出示词语,生练习读,同桌互相检测读。

  反思:教师巡视学生学习情况,必要时给予学困生以帮助。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师指名3人认读。其中一人是学生认为不会读的同学。这个学生读得完全正确,及时表扬,给他自信。

  反思: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这是闫合作老师孔子教学法当中十分注重的一点。

  师:词语难不倒大家。让老师再考考看。“迎上去”在课文的哪句话当中? 

  生找出并大声读出。

  师:谁能用“迎上去”说句话?

反思:1、课文还没有初读,就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有一定难度。而且在课文还没有学习的情况下,让学生直接用词语说句子,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这个说话训练可以安排到学习课文时再进行。2、录像中显示,此时个别同学开始不专心学习,东张西望,教师也开始看时间,说明已经意识到应该调整一下教学状态,重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惜的是,教师的行为没有能带来很多的转变。

  生沉默。

 反思:应该能够充分预设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状况。因此,可以直接从“妈妈下班回到家”开始,让学生说个句子,用上“欢迎”。这样课堂不会冷场,也不耽误时间。

 师:我给大家做个提示:妈妈下班回到家……

  生:妈妈下班回到家,我高兴地迎上去。

  师:你对妈妈说……

  生:妈妈,你辛苦了。

  师:妈妈是什么表现?

  生:妈妈很高兴。

  师:请把这个句子连起来说一说,说完整。

   学生练习说,指名说,同桌互相练习说。

 反思:1、给学生创造使用词语的环境,降低了学习难度,也使用词语说话练习落到了实处。这是于永正老师课堂上教学生造句常用的方法;2、让学生模仿说、重复说,很必要,这样可以强化正确的语言,使学生得到训练。语言是一种习惯,光知道不训练是不行的。这是闫合作老师孔子教学法中“习”的体现。

 

五、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师:课文不光要读正确、通顺,还要做到有感情。我想检查一下同学读书情况。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两个学生朗读。学生做到正确、流利。

师:能不能给这个自然段配上动作,读一读呢?

生练习。

指名生展示读。

全班同学齐做动作展示读。

师:读出了小蝌蚪的快活、自在。

反思:采用加动作、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学习这一自然段,学生兴趣比较高,基本将这个自然段的内容背会了。如果能再加上背诵的环节,就把语言积累这个目标落到实处了。)

师:采用第一自然段的想象读的方法,练习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生练习。(学习齐读,教师叫停,要求自己练读。)

反思:录像中显示,学生对加动作朗读的方式很喜欢,有不少同学都一边读一边做动作。但是,此时教师的思路是模糊的。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的目标是什么,都不清楚,纯粹是在走过场。)

指名生展示读。(1、纠正读音:哇;2、抓住“阿姨”来体会小蝌蚪的有礼貌;3、指导读出小蝌蚪、鲤鱼阿姨的语气。)

学生再次练读。

安排学生表演读,体会“迎”。

  反思:这个环节安排十分混乱。理想状态:1、学生在练读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解决,这是闫老师的“问题从学生中来,学生问题学生解决”的教学思想;2、随学生思维提出并交流、解决问题,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的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牛不吃草强按头,给人很死板的感觉。

 

师:按照刚才练习读的方法自己练读第三自然段。

生自由练读。

师:(小结)此时的小蝌蚪有变化了。原来是……碰见鲤鱼阿姨时……见到乌龟时……(引导学生用书中语言表达。)第四及后面的自然段会接着讲小蝌蚪的其他变化,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反思:此时的感觉真的很难受,不知道自己的目标何在,要把学生引向何处,匆匆结束了课堂。其实完全可以不做这个结束,让学生再回顾一下本节课学习的生字、积累下的几个句子,这样的结束就比此时的有效。)

反思:

可以说,这段时间我一直处在极度矛盾之中。因为以前我的课堂教学崇拜、模仿对象一直是于永正老师(五重教学: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而从去年暑假开始,接触了闫合作老师的“孔子教学法”(教法:喻、诲、言、教。学法:问、说、见、习)。我认为,于老师也好,闫老师也好,他们都有自己的教学理念,而在不同理念支撑下,展示出的课堂内容、形式也不同。因为我自己水平不高,解读不够深入,所以,导致目前在我头脑中,这两种教学理念有些地方是不一致的。但是,我一直都坚信,这些都是好的东西,而好的东西是相通的。于是,我一直在不断调整自己,以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教学方式。在思想极度混沌的情况下,我进行了这节课的教学。

虽然听课的同校老师对这节课的一致评价是,没有我以前的课堂那么自如、那么条理,但是,我知道,每个环节的进行,我都是在按照自己解读的“理念”来指导的,因此,整节课虽然感觉失败,但有的地方也是可圈可点。

这节课上我最满意的地方是:

1、关注每个学生。

    从课始的调动每个学生开口说话环节,到认真倾听每个同学发言,再到一堂课中始终能在教室中巡视,趴到学生身边听学生读书,提醒思想抛锚的同学,我认为我始终是在关注每个学生学习的。只有大部分同学学习的课堂,我们容易做到,但是,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一直在努力去做,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权利,我们教师不能剥夺。

2、教方法,不教知识。

我们经常说“方法比知识重要”,在识字环节的处理中我体现的比较好。“虫字旁”、“女字旁”、“走之旁”,抓住大部分汉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来进行“字串识字”,不但复习了旧知巩固了新知,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记忆生字的一种方法。

在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抓住“迎”字重点学习,为第三自然段的“追”字做铺垫,这也是一种方法引领。

在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中,指导学生采用“想象画面”、“做动作”等的方法来深入理解文本。

3、重积累、重语文能力培养。

    课堂中,我引导学生给生字组词,练习用“欢迎”、“迎上去”说话,尝试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些训练我认为是语文课堂上应随时、经常性进行的训练。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充满语文味,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够提高。

4、及时调整教学目标,虽然未能完成目标。

在备课时,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指导书写3个生字。然而在初读课文环节,巡视学生读书情况时,我发现学生已经将不认识的字标注到书上,而且课文读得比较熟练。因此,我又讲目标改变为“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二自然段”。我知道在这样的公开课上临时改变教学目标是很忌讳的,但是,如果不改变,还是按照原来的路子走,学生在本堂课上就没有提高,这是我不能接受的。有感情朗读如何具体指导在备课时我根本没有思考,所以在进行时吃力、低效,且还导致了目标3写字教学没能够进行。尝试“以学定教”的结果很失败,但是我不后悔。

总的来说,本节课很失败,很多环节的处理都欠考虑,尤其是自身素质亟待提高。“理念决定课堂”,因为我还在邯郸学步期,所以进行的每一步操作都显得很幼稚,甚至是别扭。但是我坚信只有经历了这个时期,我的课堂才会出现新的转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