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培”课堂实录系列: 《小蝌蚪找妈妈》 陈静
(2011-04-21 11:18:08)
标签:
教育 |
分类: 《新发现》 |
理念决定课堂
——《小蝌蚪找妈妈》实录及反思
教学内容: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四课《小蝌蚪找妈妈》。
所用班级:沁园路小学一年级。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实录整理、反思:陈静
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指导书写“有”、“什”、“变”3个生字。
反思:
课堂实录及反思:
一、课前谈话
(反思:在课堂开始授课前,设置一个让学生讲说的环节,促使学生开口。在这个环节,我特别注意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开口,这是让每个学生都进入学习状态的关键。尤其是那些从没有学习过的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在这个课堂上不是局外人,也必须进行学习。)
二、导入课题
(反思:学生表述明显不够准确。此时教师想找到更准确的语言表达来加以纠正,但是没有想到。到底为什么是“虫字旁”,估计很多成年人都不能正确表述。因此,一年级孩子在这里其实不需要很准确的语言,很明显他们已经理解了意思。)
三、学习生字
(反思:1、生字板书顺序和书中不太一样,因为我有自己安排。“迎”和“追”都是“走之旁”,放在一起学习更科学。
2、老师在板书时,学生能够很快说出生字,而且顺序都不乱,说明学生预习效果好。因此,接下来的教学不能再按照字音、字形一步步来进行,可以适当加快速度。)
(反思:此时,将“婶”字板书到黑板上,这个字很多学生都不大认识。并不是这课书中没要求认的字就不需要认,这是识字提前渗透的例子。学生见的次数多了,就记住了。)
(反思:课堂关注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同学都思想集中。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醒,不断通过简单的小环节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专注。)
(反思:此时,教师似乎可以将“输赢”两个字板书到黑板的一角。)
四、生字入词,由词生句。
(反思:1、课文还没有初读,就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有一定难度。而且在课文还没有学习的情况下,让学生直接用词语说句子,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这个说话训练可以安排到学习课文时再进行。2、录像中显示,此时个别同学开始不专心学习,东张西望,教师也开始看时间,说明已经意识到应该调整一下教学状态,重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惜的是,教师的行为没有能带来很多的转变。)
五、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师:课文不光要读正确、通顺,还要做到有感情。我想检查一下同学读书情况。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两个学生朗读。学生做到正确、流利。
师:能不能给这个自然段配上动作,读一读呢?
生练习。
指名生展示读。
全班同学齐做动作展示读。
师:读出了小蝌蚪的快活、自在。
(反思:采用加动作、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学习这一自然段,学生兴趣比较高,基本将这个自然段的内容背会了。如果能再加上背诵的环节,就把语言积累这个目标落到实处了。)
师:采用第一自然段的想象读的方法,练习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生练习。(学习齐读,教师叫停,要求自己练读。)
(反思:录像中显示,学生对加动作朗读的方式很喜欢,有不少同学都一边读一边做动作。但是,此时教师的思路是模糊的。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的目标是什么,都不清楚,纯粹是在走过场。)
指名生展示读。(1、纠正读音:哇;2、抓住“阿姨”来体会小蝌蚪的有礼貌;3、指导读出小蝌蚪、鲤鱼阿姨的语气。)
学生再次练读。
安排学生表演读,体会“迎”。
师:按照刚才练习读的方法自己练读第三自然段。
生自由练读。
师:(小结)此时的小蝌蚪有变化了。原来是……碰见鲤鱼阿姨时……见到乌龟时……(引导学生用书中语言表达。)第四及后面的自然段会接着讲小蝌蚪的其他变化,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反思:此时的感觉真的很难受,不知道自己的目标何在,要把学生引向何处,匆匆结束了课堂。其实完全可以不做这个结束,让学生再回顾一下本节课学习的生字、积累下的几个句子,这样的结束就比此时的有效。)
反思:
可以说,这段时间我一直处在极度矛盾之中。因为以前我的课堂教学崇拜、模仿对象一直是于永正老师(五重教学: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而从去年暑假开始,接触了闫合作老师的“孔子教学法”(教法:喻、诲、言、教。学法:问、说、见、习)。我认为,于老师也好,闫老师也好,他们都有自己的教学理念,而在不同理念支撑下,展示出的课堂内容、形式也不同。因为我自己水平不高,解读不够深入,所以,导致目前在我头脑中,这两种教学理念有些地方是不一致的。但是,我一直都坚信,这些都是好的东西,而好的东西是相通的。于是,我一直在不断调整自己,以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教学方式。在思想极度混沌的情况下,我进行了这节课的教学。
虽然听课的同校老师对这节课的一致评价是,没有我以前的课堂那么自如、那么条理,但是,我知道,每个环节的进行,我都是在按照自己解读的“理念”来指导的,因此,整节课虽然感觉失败,但有的地方也是可圈可点。
这节课上我最满意的地方是:
1、关注每个学生。
2、教方法,不教知识。
我们经常说“方法比知识重要”,在识字环节的处理中我体现的比较好。“虫字旁”、“女字旁”、“走之旁”,抓住大部分汉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来进行“字串识字”,不但复习了旧知巩固了新知,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记忆生字的一种方法。
在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抓住“迎”字重点学习,为第三自然段的“追”字做铺垫,这也是一种方法引领。
在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中,指导学生采用“想象画面”、“做动作”等的方法来深入理解文本。
3、重积累、重语文能力培养。
4、及时调整教学目标,虽然未能完成目标。
在备课时,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指导书写3个生字。然而在初读课文环节,巡视学生读书情况时,我发现学生已经将不认识的字标注到书上,而且课文读得比较熟练。因此,我又讲目标改变为“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二自然段”。我知道在这样的公开课上临时改变教学目标是很忌讳的,但是,如果不改变,还是按照原来的路子走,学生在本堂课上就没有提高,这是我不能接受的。有感情朗读如何具体指导在备课时我根本没有思考,所以在进行时吃力、低效,且还导致了目标3写字教学没能够进行。尝试“以学定教”的结果很失败,但是我不后悔。
总的来说,本节课很失败,很多环节的处理都欠考虑,尤其是自身素质亟待提高。“理念决定课堂”,因为我还在邯郸学步期,所以进行的每一步操作都显得很幼稚,甚至是别扭。但是我坚信只有经历了这个时期,我的课堂才会出现新的转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