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培”课堂实录系列:《玲玲的画》王娟
(2011-04-21 11:10:04)
标签:
教育 |
分类: 《新发现》 |
《玲玲的画》课堂实录
天坛宋庄学校
教学目标:
1、
2、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能告诉我你们是哪个学校的学生吗?
生:黄河路小学
师:今天,我是专门来到这里的。因为我听说,咱们黄河路小学特别漂亮。那你们能告诉我你们是黄路小学哪一班的学生吗?
生:我们是黄河路小学二八班的学生。
师:奥,声音这么响亮,你们对我这么热情,看来今天我没有来错,能认识咱们二八班的学生我感到非常荣幸。今天,就由我带着大家学习一节课。时间很短暂,但我希望能留给你美好的回忆。
(游戏、谜语等方式虽然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我相信,学生对一个陌生人的好奇是第一位的,远超过某个游戏。所以,我选择谈话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这样更符合常理,更自然。)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画。
(师逐个展示剪纸:小花、桃子、海螺、蜗牛;学生逐个说出画的形状。)
(这“画”是我制作的字卡,既省了事,也应了题目中的“画”字,为引出题目做好铺垫,一箭双雕,有效。)
师:还有一个小朋友也画了一幅画,她的名字叫玲玲。请大家把书翻到117页,看谁翻得又快又轻。
师:大家一起读题目。
(生齐读课题)
师:“的”是轻声,跟老师读“的”(生跟读)“玲玲的画”(生跟读)
跟老师写课题。(生伸出右手跟老师写,并说出笔顺,师相机指正“提”、“横撇”、“竖折”等笔画的名称。)
(先读再写,学生跟写,纠正读音,纠正书写。简单的事却并不简单,虽浪费了些时间,但还必须这么做。)
师:那么玲玲究竟画了一幅怎样的画呢?
二、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师:请同学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要圈起来,遇到生疏的词语要画出来。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要求简单,表述清晰。)
师:同学们把生字词都画出来了,自己多读几遍,再给你的同桌读读吧。
(生自读、互读)
(学生可能把有些字读错,所以,可省去自读的环节,直接让学生互读,既正音又巩固了。)
师:老师从课文里挑出了一些词语,看你还认识吗?(出示小黑板,词语有:满意、端详、弄脏、想象、叭的一声、懒洋洋、动脑筋)。我挑一排同学开火车读。
(生开火车读,师相机正音:叭、扒、趴,懒洋洋的读法)
(究竟应该让学生在这里理解“端详”。还是放到读文时再理解呢?当时,我考虑到凭空理解不易,才决定放到读课文时理解了。好像后者更好,但我做的还是显突兀了,正说事情呢,突然去理解一个词。)
师:有些生字从词语里跳出来了,你还认得它吗?(出示生字:详、幅、奖、催、脏、叭、趴、筋)
(生齐读)
师:谁能把这些字都读出来,就奖励给谁一幅画。
(挑生读,师把字卡奖励出去。)
(此处教学行为重复太多,学生识字的兴趣很高,但毕竟浪费了不少时间,耽误了后面的进程。)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刚才,咱们在课文中认识了这么多新字词。下面,我们再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出示小黑板,内容是:思考,玲玲做了哪些事?提示,开始……后来……最后……)
(问题表述清楚,学生有章可循。)
(生读课文,自由交流)
(师挑生回答)
生1:开始,玲玲画了一幅画;后来,她收拾画笔的时候不小心把画弄脏了;最后,她在爸爸的提醒下,修改了这幅画;第二天,玲玲的画在评奖会上得了一等奖。
生2:(生语无伦次,常说错。师提醒他不要着急,慢慢地把话说清楚说准确,生说得不错了。师鼓励大家发言时不要慌,慢慢说清楚。)
(师带着大家回顾课文,完成板书:画画、弄脏、改画、得奖)
师:玲玲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呢?
(此处出现学生用词不准,或不会用课文中的词概括的现象。原因是学生读课文少了,前面才通读了两遍。此处,应及时得让学生分层读课文的,或听读、或分角色读都行。这样,学生熟悉了内容,后面就不会出现老师再引着学生读某段找词语的应急措施了。)
(生直接举手回答,相互补充。老师完成板书:满意、着急、满意、高兴。学生用词不准确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读相关的段落,找到合适的词语。)
师:玲玲的经历给你什么感受?
生: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师:在书上找到这句话,画出来。齐读一遍。
师:对玲玲来说,坏事情指什么?好事情又指什么?(学生回答,师板书:坏事、好事)
师:可要想让坏事变成好事就必须……(生回答,师板书:动脑筋)
(因为这是第一课时,学生对课文的认知情况,以及时间都不允许,所以我不敢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去谈,这自然要放到第二课时。课堂不能为了出彩头,去安排超越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环节。勉强为之,只会适得其反。)
四、写字:
师:有几个字是要求大家会书写的,其中一个字的笔顺很容易写错,这个字是:“糟”。大家举起右手,跟着我写,并说出笔画。
(生跟写。)
师:注意“米”的捺要变成点。右上部分要先写横,再写框,中间是两竖,不是草字头。我们再把这部分写一下。
(生跟写。)
(由于时间不够了,我只能完整地指导书写一个字,还只是学生跟写,没有在本子上书写。与其这样,还不如去掉写字环节,干脆放在第二课时,把课文的好词句抄下来,倒还能把上个环节做足。)
结束语:
今天,老师很感谢大家跟我一起度过了这么快乐、充实的一节。我姓王,来自天坛宋庄小学,欢迎大家有空也到我们学校转转。
教学反思:
一、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识字、能把课文读会,另有部分写字任务。根据这些目的,我的课堂主要步骤是初读识字、再读通文、写字。整体来看,课堂目标的设定和课堂步骤的设置是合理的,也是相符的
二、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主要环节是识字和读文。就时间分布来看,前者的时间占得多了,致使后者做到仓促不充分。 就教学方法而言,前者的形式灵活,学生参与率高;后者的读书方法单一,学生兴致减退,回答出现问题。 就课堂生成来看,我对问题的应急处理快,如:学生语无伦次时引着他慢慢说清楚;学生不愿自己读生字时让学生互读;时间不足时只教学生写最易错的一个字。这些处理都比较快,但有些不够高效,不是最佳的处理方式。如:学生理清了事情之后,应让学生分层次读,再次熟悉课文,而不是直接提问下一个问题;再比如,写字教学可以删去,换成抄写。
细节方面
语言不够简练。虽然,为了迎合低年级的语言习惯,说话应该口语化、儿童化,但语言也不能过于琐碎和重复。我感觉我的语速偏快,表达时会出现不相干的话,或可说可不说的话,有些话本可以说得更干脆的。这与我平时的习惯有关系。
在学生回答过问题之后,我不习惯马上表扬孩子。我觉得不一定每个差不多的回答都要表扬,那会成为一种负担。我习惯让学生都说一说、听一听,头脑灵活起来就行了。这种习惯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
上课时,不太善于观察学生。好像关注自己的节奏,自己的措词比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更多一些。如此,就不能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疑惑点,并做出相应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