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培”课堂实录系列: 《三角形的外角》 牛利民
(2011-04-21 11:02:06)
标签:
教育 |
分类: 《新发现》 |
生成与预设在课堂内外“碰撞”
教学内容: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第二课时《三角形的外角》。
所用班级:实验中学七(1)班
济水一中牛利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外角的两个性质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并合情推理出三角形外角的两个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探索的快乐,克服遇到的困难,增加学习的信心。
【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
难点: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论证过程及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应用
【课堂实录】
一、课前准备——融入陌生,拉近心灵
[师]:大家好,见到大家,让我想到一句话:百年修得一回眸,千年修得同船渡,感谢大家把生命中宝贵的四十分钟与我共同渡过,所以我想用歌声表达我的感谢之情。《相逢是首歌》“相逢是首歌,歌声中你和我,心儿是永远的太阳,真诚也活泼”,让我们从“真诚”出发,共同追求一节“真诚——自信——快乐”的数学课!
(设计意图:虽然这和授课内容没有多大关联,但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让他们快速融入到新老师的授课中,直接影响本节课的效果。而且我想说明的主题就是做事要真诚,并渗透听课理念。头开得还不错,学生情绪确实高涨。)
二、授课过程
1、情景设疑,导入课题——从真诚出发
今天我们从真诚出发一起来探讨第七章第二节第二课时,板书课题:§ 7.2.2《三角形的外角》
[师]:在我上课之前,遇到一个难题,需要同学们帮助一下老师,有一位工人拿了一个零件,这个零件如果做的标准的话应该是∠A=60度,∠B=20度,∠C=30度,而这个工人测得的是∠ADC=114度,它是否合格呢?
(设计意图:我改变书上直接探讨定义,而是用生活中的引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体会数学不是枯燥,而是来源于生活。)
[生]:不合格!
[师]:哦,我想同学猜测不合格,那它将用到今天所要学习的三角形的外角,看到标题你想到了什么?没关系,举起手,你来说
[师]:好,请坐。你来说
[生2]:有多少个外角
[师]:还有吗?你来说
[生3]:它和内角有关系
[师]:请坐,那么带着同学们的问题我们一起来预习74页,先完成第1项
[学生活动]预习课本,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在预设时,就进行了斗争,因为它耽误时间,但如果学生没有好奇心,没有疑问,哪来的学习兴趣?我觉得这点真得很必要。同时也提醒学生去关注课题及课题中包含的内容。)
[教师活动]:设计下一道思考探索问题,统筹安排时间。
二、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以自信展现
(1)探定义
[师]好,第一小题能完成的举手,什么是三角形的外角?好,你来说
[生]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
[师]那你根据定义能画出来吗?来试试
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板演
[师]来,告诉我画的是谁的外角
(课堂碰撞1:学生出现疑惑,似懂非懂。
预设:学生自学后能画出外角,并指出来谁是谁的外角。一定很顺利就完成定义。直接过渡到下一个探究环节。
生成:没想到,我的追问,让学生表述不出来谁是谁的外角,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便在这一刻丧失了信心,怎么办?眼看,这个地方要耽误时间,是放弃是还是再探,我进行第一次碰撞后的斗争。结果是大多数迷离的眼告诉我,对定义,他们不太懂,所以决定,蹲一蹲,停一停,让学生在本子上再画画。)
[师]如果同学们还没有搞清楚三角形的外角定义,可以在练习本上再次画,(学生根据定义,通过画来体会,此时教师巡视,发现共性问题)
(课堂碰撞2:很多同学只画了一个外角,而忽略了每个内角有两个外角。不利于探究一个三角形外角的个数。但此时我的心情已经很着急了,这不是本节课探究的重点,不应该放如此多的时间,再次想到怎么办?)
[师]同学自己查找一下三角形的外角,同桌两个。
[师]好,接下来我们再请刚才这位女生上台。(孩子有些羞涩,声音很低,教师复述并鼓励)其实我们非常感谢在课堂上给我们错误的同学,这使我们能记的更清楚。
(反思:说实话,我觉得不歧视后进生,自己做得很好,但数学课上,鼓励的语言缺少艺术,并且回放之后,觉得话开始拉杂,不精练。此时不再淡定,心理素质有了第一次挑战。)
(2)探性质
[师]现在看第2题,鼓励学生回答,我很欣赏自信的同学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第2道预习题:探究两个内角与三角形的外角的关系,并写出几何语言。
(思维碰撞3:教师预设的问题离学生目前的能力有差距,初次接触几何写几何语言有相当的难度。
预设:通过做题,探究出性质1,水到渠成探出性质2,并写出几何语言。
生成:实际是学生在遭遇了第一个困难:填表格,说理由,写几何语言之后,信心开始递减。而我忽略了刚学几何,他们还不知道规范,此时,需要老师告诉他们怎么写。这是几何,不是摸索就懂得规范书写的。我连拐杖也没有递。)
[师]看来同学们遇到难题了,同学们思考一下,可以小组合作。
找一组同学表述一下,怎么理解怎么说?
[学生活动]一组同学的代表总结外角性质,并说出推导理由。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思维非常敏捷
[教师活动]:学生复述外角性质及探究方法,教师板书几何语言,规范学生的步骤。
(反思:小组合作不成功,因为课前没有分好组,只是简单组织,而且慌乱地选了组长,并且缺乏小组合作汇报的规范、激励等有效措施,以致汇报时出现你推我,我选你的现象。都是分工不明确惹的祸。)
(3)性质的实践应用
①探三角形外角和
[师]好,刚才是遇到一个难题,先不要着急去解决,我们先来看一个游戏,在黑板上例1提出问题,∠1+∠2+∠3=?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进行书写,代表汇报,一题多解。
[教师活动]巡视辅导。
(思维碰撞4:学生证法不同,方法多是用到内角和,而没有灵活运用外角性质,难点在这里体现。
预设:如果有展台,让学生指着汇报,节省时间,效果也好。
生成:由于受前面合作的影响,觉得小组效果并不多好,所以改成了全班汇报,谁有好方法,谁来讲,以达资源共享。
反思:此处处理得还可以,最重要的是讲过之后,让学生再品,再练。遗憾没有让学生板演,规范步骤。)
[师]这个题看来是富有挑战性的,找一个同学上台演示讲解
还有没有其它方法?
[师](此时举手的同学开始零星散落)又找一同学上台,并鼓励学生,这就是你们的舞台。
[学生活动]分别汇报不同做法。
[教师活动]总结不同的做题方法,书写外角和定理,加深印象。
(思维碰撞5:学生的叙述中出现了常见问题,角的表示方法错误。通过其他学生指出问题所在,并用红粉笔进行强调。
生成:此处意外地出现了前面知识不牢固的现象,也是学生常犯的问题:角的表示方法出现了错误。所以特意让学生指出后,教师又强调了一遍,加深记忆。)
②回归课堂导入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画图分析,尝试解决问题。
(课堂碰撞6:时间不够了,只剩下5分钟了,怎么办?
时间没有把握好,心情紧张,不能拖堂,以致于再看录像,发现其实学生有人举手,也想了不少办法,但阵脚在此处略显慌乱,以致,没有归纳总结,还是很多应变能力。)
[师]看来这道题对我们确实有点困难,现在我们先停下来,做为课后的思考题来探讨。
三、课堂小结,归纳总结——寻找学习的快乐
[师]好了,今天我们学习哪些内容,和同学一起回顾这节学了什么
[生1][生2][生3]叙述了本节知识点
[师]看来课前提出的问题自己都已经解决了,那么有没有值得你学生的同学呢?
[生](什么)鹏,因为他学习好。
[师]我也很崇拜他,他有好的学习方法,但我更崇拜每天能进步的学生。(拍拍第一个紧张回答得并不好的学生的肩)
[师]我们这节的主题是真诚——自信——快乐
(反思:让学生明白主题,关注身边的人,同时也感觉到被关注,体验成功的快乐。情感体验与价值观此处再次体现。)
四、反馈测试,当堂训练
[学生活动]做课后习题。
(碰撞7:此时离下课只有不到2分钟,练得很仓促,也没有时间进行对改和反馈了。草草结束。
反思:当课堂错误与预设发生碰撞时,选择时间还是选择能力,我觉得应该是后者的培养。)
(下课时,在我发自内心地感谢评委老师和摄像老师时,让孩子们也道了声再见,学会感谢是人生重要的一课。)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心中有学生,微笑自然露。看录像上,自己笑如花颜,亲切自然,心情也很舒服。
2、赏识有加,发自肺腑。当学生出错时,鼓励他多次尝试,希望学生时刻能够拾回自信。
3、课堂设计,层次分明。“自学——互动——反馈”体现了我们学校的“三自教学”,从培养学生能力着手。
4、珍惜错误资源,体会课堂生成。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没有一笔带过,而通过抛出的问题串,让学生深入探究,如角的表示方法等。
败笔之处:
1、学生未备出意外。没有课前的交流,对学生情况不太熟悉,以致于小组合作没有发挥实效,在处理定义时,不是重点内容却用了很长时间,造成前松后紧的仓促。
2、水到渠却未成。在引导性质探究时,表格设计不清楚,学生不会写几何语言,而自己却连续提问,给学生心理障碍。少一个铺设管道,挖渠的过程。
3、语言不简练。这是数学老师不应该有的毛病。数学以思维和简练而体现强烈的逻辑,而我开始几个问题,习惯性地重复,后面虽然注意了,但语言组织偶有混乱。
4、过度不自然,结尾不圆满。环节之间,缺少过度语,结尾草草,充分说明教师的应变能力不够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