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培”课堂实录系列:《植树问题》 马丽霞
(2011-04-21 09:23:52)
标签:
教育 |
分类: 《新发现》 |
《植树问题》课堂实录及反思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例1)
所用班级:西关小学四(6)班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实录整理、反思:马丽霞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2、在动手画线段图或植树示意图等数学活动过程中探究新知,从中渗透数形结合、建模等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只围绕例1进行(在小路的一边栽树,并且两端要栽),所以,我重点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经历在简单问题中发现规律,进而建立数学思想方法,积累“猜想—验证—运用”这种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实录及反思:
一、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这个多媒体教室学习,还迎来了那么多老师听课,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生:(齐声说)高兴。
师:那么,在接下来的学习时间里,你能不能把自己最自信、最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呢?
生:能。
师:那我们就一起开始今天的学习。
反思:在简短的对话中激励学生踊跃表现自己,激发积极向上的情感。
二、激趣引入,引入课题
师:(举起一只手)这是老师的……
生:(抢着回答)左手,右手
师:左手。很好。看着这只手,你发现了哪个数字?
生:(齐声说)5。
师:可老师也发现了一个数字,是4。(学生都很疑惑)怎么会有4在这只手中存在呢?
生1:有4根长手指。
师:(把大拇指藏在手掌下)这四根手指比较长。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没有?
生2:(边指自己的手边说)这里有4个空隙。
师:(指着自己手)这里有4个空隙。其他同学看看是不是?
生:(齐声)是。
师:我们刚才说数字5,是指5根手指,这5根手指中间有4个空隙。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空隙称为“间隔”。(板书:间隔)同学们一起说一遍。
生:(边指边说)间隔。
师:在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存在像这样的间隔。比如:植树,在栽树时,一棵树与另一棵树中间是不是要留一段距离,这就是间隔。你自己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也有类似的情况?
生1:(指着墙上)那两个铁棒中间有个间隔。
生2:电棒中间也有间隔
师:我们抬头看看,从前到后有几根?(三根)每两根中间有1个间隔。非常好,你很善于观察。再想想,还有没有?
生3:我们在写字的时候有间隔。(教师重复)
生4:桌子之间有间隔。(教师重复)
师:校园中间,下课了,我们排队做操时;大街上的路灯中间。像这样的一些问题,我们统统称为“植树问题”(板题:植树问题)
反思:我认为这个引入,既贴近生活实际,又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在认识“间隔”后,及时启发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寻找和“间隔”有关的例子,从教室到校园,再到街道,认识范围越来越广,对“间隔”的理解也逐步深入,此时再总结、板题,水到渠成。但遗憾的是我对学生的评价极为单一,并且还很“擅长”重复学生的发言,感觉效果不好,如果能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学生的表现会更精彩。
三、探究新知,发现规律
1、出示题目,猜想结果
师:既然我们说到了植树问题,那这还真的有个植树问题,下面我把它写下来,老师在写的过程中,大家要认真地思考。(板书题目:在一条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栽树,每隔5米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下面我们齐读一遍题目。(生齐读)
师:那大家先猜测一下……
(老师的话还未说完,就有人说5棵、4棵、8棵)
师:现在大家有不同的答案,有8棵、4棵等等,有人注意到了“两端要栽”(红粉笔书写的)……,(对说8棵的那个学生说)把你的想法再好好地整理一下,好吗?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不一致,到底谁的猜想正确呢?大家先不要急,请拿出练习本和笔,画画栽树的示意图或线段图,验证自己的猜想对不对?
反思:最初我的设想是,在出示问题后,先让学生审题,交流题目中自己认为最为关键的部分,那么后面的画图会更快捷。但由于教师自身的一些原因,没有及时进行,所以造成了学生的理解不一,画出了各种各样的示意图。我不知道这个预设环节的缺失,是遗憾,还是能促使学生的原生态理解,呈现出更多的鲜活的生成性资源。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用时5分多)
2、交流画法,验证猜想
师:谁的图示画好了,来验证一下自己刚才的猜想?可能大家对题目中的某个词的理解不太一样,所以画的图也不一样。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愿意第一个上台来展示自己的想法?
(投影展示生1的示意图,引导理解:两端)
师:除了两端要栽以外,还有没有不太一样的?
(投影展示生2的示意图,引导理解:一边,并在题目中“一边”的下面加着重号)
师:大家看完他们的展示以后,有没有对自己的示意图进行纠正和完善的?需要纠正的,请抓紧时间纠正过来。
(两分钟后展示生3的作品,理解“间隔长”)
师:(针对生3的作品)在20米长的小路一边,每隔5米栽一棵树,栽完后,有几个间隔?(生说4个),一共栽了几棵树?(生说5棵)
师: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通过画图,发现有4个间隔,栽了5棵树。【板书:4个间隔,5棵数(这个字写错了)】那你发现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一生小声指出我板书的一个错别字:数,于是我微笑着表示感谢,并认真地做了纠正。)【我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当众纠正,我想会给学生积极的影响的。】
师:(指着板书)5棵树,有4个间隔……
生:棵数比间隔多1个。
反思:在交流中,学生对“两端”的理解多种多样,比如:小路两边(生1)、小路两边但只有每边的一端,还有没有注意到“一边”的情况。虽然这是错误的信息,但它是课堂中真实存在的、原生态的、鲜活的、富有研究价值的学习资源,我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在展示中积极引导,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还渗透“认真”审题的思想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最终让学生在自己的再次理解中修改自己的示意图,我自认为这个过程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个过程有些“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嫌疑,没有真正把学习、研究、思维碰撞的机会让给学生,感觉不是很舒服,如果能多些追问或学生质疑、发言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会更主动,学习效果会更好。
3、自主编题,丰富认识
师:我们刚才通过这一个例子,就发现了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个规律到底正不正确,我们再次动动手来验证一下。听清要求:小路的总长度可以改变,每隔几米也可以自己随意确定,但还是在小路的一边栽树,还是两端要栽,好吗?我们用两分钟的时间,开始吧。
(学生自己设计栽树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在举手的人中抽了2人)
生1:总长度50米,每隔10米载一棵,有4个间隔(没有画够50米),有问题吗?
生:少画了
师:那你下去补充完整,好吗?
生2:10个间隔,栽了11棵树。(由于彩笔的颜色问题,在座学生看不清屏幕上画的)
师:他有自己的算式,能把自己的算式写在黑板上吗?(生2板演),能说说每一步式子表示什么?
师:50除以5,等于10,这个10代表什么?(有人说10棵树,有人说10个间隔)我们这个同学最有发言权了。
生2:这是10个间隔
师:为什么要加1呢?
生:因为棵树比间隔多1
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生3:100米的小路一边,每隔20米栽一棵,一共栽了6棵树。
师:有几个间隔?(生:5个)他没有算式,你能说出式子吗?
(生:100除以20再加1)(教师边讲解边板书式子)
师:由于时间关系,大家在自己的示意图下写出式子,然后同桌交换,帮助批改一下。
(自主写出式子,交换批改)
反思:只要你相信学生,并给足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创造力是惊人的。在上面这个自主编题环节中,虽然难度不是很大,但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少同学在发现“棵数比间隔数多1”这个关系后,还写出了算式,并且能讲清其中的思路。我认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多种能力都得到了发挥和呈现。这是学习中又一个亮点吧。
4、运用规律,体验快乐
师:今天我们通过动手画示意图的方法,发现了植树时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师:谁愿意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1:它两个之间是间隔。
生2:只要算出了间隔,就能算出棵数
师:怎么算呢?
生2:用间隔数加1。
生3:棵数总比间隔数多1
师:你说的多好呀,很会用词,非常准确。(教师重复了一遍)
师:今天我们自己动手发现了一个规律,但这个问题比较简单。现在我把题目中的数字变大一点,不再画图,只运用间隔与棵数之间的关系来列式解决,有困难吗?(20米变为500米,5米变为20米)
(在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时间里,教师板书:间隔数比棵数少1)
师:好了吗?举手示意一下。戴眼镜的小姑娘说说吧。
生:(读式子)
师:刚才我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了,大家看看,对不对?(两种声音都有)
生1:刚才我们说的是“棵数比间隔数多1”,现在你把反过来了,那就是少1。
反思:在“猜想—验证—发现规律”之后,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及时总结学习的习惯。并且我故意把这个规律以与学生的总结相反的形式板书出来,在辨析其正误的同时加深对规律的再认识,再一次掀起学习的高潮。
四、实际运用,提升能力
师:现在我们再次走进生活解决一些植树问题。比如乘坐公交车(生说座位之间有间隔),我们要站在站牌下等车,那一个站牌就是一个站点。请大家打开数学书翻到122页,看第2题。谁来读一遍题目?(指名一名男生读题)(师帮助分析题意)
师:由于时间关系,下课后大家把算式写在自己的课练习本上。
反思:“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课始在生活实例中提炼出“植树问题”,现在运用本节课中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走进生活,解决生活中“植树问题”,这既是检验知识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途径。但在学生的七嘴八舌中得知,仍有部分学生没能灵活运用今天的知识,要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还需反复练习。这也许应了那句话:“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中的遗憾之处还真是不少,但离“艺术”还有一定的距离。
五、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中的第一种情况:在小路的一边栽树,并且是两端都栽。那么植树问题中还有更多的知识,今后我们会接着学习。下课!
总体反思:
观看自己的课堂录像,不光是痛苦的,也是惨不忍睹的。这是自己平时教学的真实写照,没有讲优质课前的反复磨课,也没有指导教师的精雕细琢,有的只是课堂中真实的自己,是那么随意,笑容可掬,教态自然,与学生亲切对话,没有过多的修饰性的语言……
前面对课堂中每个环节都进行了反思和剖析,现在从整体上总结一下,首先自认为比较满意的是:课堂是自然的,能根据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在不断的引导中纠正学生的思路,在“猜想—验证—总结—运用”中渗透学习方法,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结合。需要加强的地方有:自己的课堂是随意的,教师的课堂语言、体态语、肢体语不是太丰富,激情不高,学生可能会有压抑感;教师“擅长”重复学生的发言,不如让学生重复学生的发言;课堂环节的设计和调控能力亟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