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指导作文课
长期以来,老师上作文指导课,总要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如何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这样的课,基本上是老师越俎代庖,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作文千人一面,无病呻吟,说假话、空话、大话,缺乏儿童特有的情趣。
前不久,笔者听了几节作文指导课,很受启发。
课例1:写一种植物(三年级)
(一)激情奔放的语言导入。(二)学生口述见过哪些植物。(三)老师借助投影仪边展示收集到的植物图片或照片边介绍植物特点。(四)学生写作。
课例2:劝戒烟(五年级)
(一)创设情景导入:学生上台劝说小明的爷爷(师扮)戒烟。(二)评述:爷爷为什么有时不听劝告,有时听劝告?板书揭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三)学生采访在场听课的老师:谈谈对吸烟的认识。(四)出示作文题,提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要求。(五)学生写作。
课例3:成语故事新编(五年级)
(一)学生续编故事《狼和小羊》(二)学生讲述成语故事的意思。(三)学生按“只变情节,不变意思”的要求口头改编成语故事。(四)学生写作。
下面就这几节作文课为例,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变怕写为乐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三节指导课的老师无一例外,都把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作为重点。课例1,用鼓动性的语言激趣。教师娓娓动听的描述,仿佛把一种种形态万千的植物展现在学生面前,感觉到了,却摸不着,心里痒痒的,兴趣还能不上来吗?课例2,创设对话情境激趣。你看,小明的爷爷正不停地咳嗽呢,快来劝劝他!可是,一个,两个……是老顽固,硬是不听劝告。在这种情况下,谁能不跃跃欲试?课例3的教者更善于激趣,拿大家都熟悉的故事作引线,一下子把“炸弹”扔给学生,此时的教室能不炸吗?因此,上作文指导课,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满腔热情地快快乐乐地参加作文训练。这是保证学生写作成功的关键。
二、发掘积累,让学生变无话可说为不吐不快
每位学生,其大脑里总或多或少存有对生活的积累。而这仓库的钥匙就掌握在老师手里。如果老师开启及时,发掘得法,学生的积累就会像鲜活的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反之,学生的大脑如一潭死水,不见半点涟漪。因此,老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想方设法,开启学生知识积累的大门,帮助他们发掘积累,变“无话可说”为“不吐不快”。如课例1,老师把一张张图片作金钥匙,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原有的积累。课例2通过各种不同的劝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调动学生头脑中的储存。课例3由学生把一个个成语故事和意思像放电影一样展现在大家眼前……三位执教者正是悟到了发掘积累对于指导写作的重要性,及时巧妙地加以调动,从而使学生找到了源头活水,思绪才如奔泻的潮水一发而不可收。
三、指点方法,让学生变不会写为会写
写作,虽不像做数学题那样可以套用公式,但诸如开头、结尾、谋篇布局、表达等也并非无迹可循。老师应根据每次训练的重点,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写作方法。有的老师一听谈写作方法,便与“八股”联系起来,以为这会框住学生的思路,束缚学生思想的翅膀。其实这是一大误区。试想,学生连“格”为何物都不知道,又怎能出“格”写出具有独特个性的文章?课例1,从学生的口头介绍中,看出他们并不知道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更不知道如何把静物写具体。所以三言两语者居多,层次混乱的也不少。我想,如果教者能就这
方面恰到好处地指点一下方法,效果一定会好。课例2,“以情动人,以理服
人”谈的就是语言表达的要求和方法。课例3,指导者虽未提及如何改编,但一则则现成的成语故事便是范例。
四、训练语感,让学生的表达变不规范为规范
也许有人认为,训练语感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与作文指导扯不上边。殊不知,作文与阅读有着直接的关联,语感训练同时存在于阅读和作文中,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作文指导时,老师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时时留心学生的表述是否顺畅,意思是否明白,遣词造句是否规范,发现问题应及时帮助学生纠正,逐步培养学生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这方面,
贾志敏老师的作文指导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贾老师从不放过学生语言表达中运用有误的字、词、句,甚至一个标点也不含糊。试想,长此以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还能不提高吗?可惜的是,三节作文指导课的老师对这方面的训练未加重视,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极为不利的。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新形势下,教师应如何指导作文课也不能一概而论。但我以为,做好了上述四方面的工作,不仅不会影响学生作文个性的发展,而且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