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数学类------《工程问题》教学案例及反思

(2006-11-23 15:09:59)

《工程问题》教学案例及反思

北海庙街小学 杨香玲 (省级骨干教师)

         《工程问题》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11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过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用分数来解答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之间相互关系的应用题。它的解题思路与整数应用题基本相同,仍然是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时间。只是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答时要把工作总量作为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这样由于计算的不是具体的数量,有的学生往往感到抽象,不易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工程问题的特征,分析思路及解题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解答这类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片段:

1、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师:“元旦”快到了,“家和电器城”想到元旦时搞促销活动,向“新飞电器公司”订购6000台电冰箱。双方签定合同后,公司迅速迅速组织一车间和二车间投入生产。如果一车间单独生产需20天完成,二车间单独生产需30天完成。

师:你选择哪个车间进行生产?为什么?

生:我选择一车间生产,因为一车间用的时间少。

师: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又该做怎样的选择?

    生:让两个车间一起来生产。

    师:两个车间共同生产几天可以完成?

教师出示例题:“新飞电器公司”要生产6000台电冰箱。由一车间单独生产需20天完成,二车间单独生产需30天完成。如果两个车间共同生产,几天可以完成?

同学们认真读题,然后独立列式,教师巡视把不同的解答板书到黑板上。

    学生出现以下四种解答方法:

(1)6000÷(6000÷20+6000÷30)

(2)1÷(1/20+1/30)

(3)1÷(6000÷20+6000÷30)

(4)6000÷(1/20+1/30)

台上同学与台下同学进行交流,台上同学讲解题思路,台下同学有不明白地方可以提问。

生1:我是这样想的,6000÷20表示一车间的工作效率,6000÷ 30表示二车间的工作效率,6000÷20+600÷30是表示一车间和二车间的效率和,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就求出了几天可以完成。

生2:我把这批任务6000台电冰箱看作单位“1”, 1/20是表示一车间的工作效率,1/30是表示二车间的工作效率,1/20+1/30 是他们的工作效和。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就求出了几天可以完成。

对于这种方法,台下学生质疑,台上同学进行解答,解答不出来,老师进行引导。

生1:“1”表示什么?

生2:1/20表示什么?1/30表示什么?

生3: 1/20+ 1/30表示什么?

生 4:要求合作时间,为什么用1 ÷( 1/20 + 1/30),而不用6000÷ (1/20+ 1/30)?

学生解答:前面已经把6000台看成“1”,后面也应该用“1”,不能用6000,如果用就不照应了。

通过第二种方法的讲解,第三种和第四种解法的同学也知道自己做的不对,主动地改正。老师让他再讲解1 ÷( 1/20 + 1/30)的解题思路。然后让同桌互相讲解第二种方法的解题思路。

 2.比较辨析,总结提高

师: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生:数量关系相同,合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效率和。

生:第一种做法的工作总量用了具体的数,第二种做法把工作效量看成单位“1”来解答。

师:当工作总量具体明确时,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做。有时,工作总量没有具体明确告诉时,我们把它看作单位“1”,只能用第二种方法来解答。

反思:

1、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例题时,我没有用书上的例题,而是创设了“家和电器城促消活动”这一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这样有利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同时增强了对我省的知名品牌“新飞”的了解,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

2、学生全面参与教学活动,体验知识形成过程

我改变了例题以教师范讲为主的教学方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算,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既而组织台上台下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自发进行比较,“我是这样算的”、“哦,原来也可以这样算”,接着,进行比较辨析,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在这个环节中,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思索中去发现,学生积极性高,虽说一些差生也许不明白其中道理,经过同学之间交流,也很快理解别的同学的想法,增强学习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堂上让学生唱“主角”,老师只是一个“配角”,把空间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也许有的同学一时想不出来,但毕竟他在参与,教师适时予以鼓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