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问题》教学案例及反思
北海庙街小学 杨香玲 (省级骨干教师)
教学片段:
1、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师:“元旦”快到了,“家和电器城”想到元旦时搞促销活动,向“新飞电器公司”订购6000台电冰箱。双方签定合同后,公司迅速迅速组织一车间和二车间投入生产。如果一车间单独生产需20天完成,二车间单独生产需30天完成。
师:你选择哪个车间进行生产?为什么?
生:我选择一车间生产,因为一车间用的时间少。
师: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又该做怎样的选择?
教师出示例题:“新飞电器公司”要生产6000台电冰箱。由一车间单独生产需20天完成,二车间单独生产需30天完成。如果两个车间共同生产,几天可以完成?
同学们认真读题,然后独立列式,教师巡视把不同的解答板书到黑板上。
(1)6000÷(6000÷20+6000÷30)
(2)1÷(1/20+1/30)
(3)1÷(6000÷20+6000÷30)
(4)6000÷(1/20+1/30)
台上同学与台下同学进行交流,台上同学讲解题思路,台下同学有不明白地方可以提问。
生1:我是这样想的,6000÷20表示一车间的工作效率,6000÷ 30表示二车间的工作效率,6000÷20+600÷30是表示一车间和二车间的效率和,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就求出了几天可以完成。
生2:我把这批任务6000台电冰箱看作单位“1”, 1/20是表示一车间的工作效率,1/30是表示二车间的工作效率,1/20+1/30 是他们的工作效和。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就求出了几天可以完成。
对于这种方法,台下学生质疑,台上同学进行解答,解答不出来,老师进行引导。
生1:“1”表示什么?
生2:1/20表示什么?1/30表示什么?
生3: 1/20+ 1/30表示什么?
生 4:要求合作时间,为什么用1 ÷( 1/20 + 1/30),而不用6000÷ (1/20+ 1/30)?
学生解答:前面已经把6000台看成“1”,后面也应该用“1”,不能用6000,如果用就不照应了。
通过第二种方法的讲解,第三种和第四种解法的同学也知道自己做的不对,主动地改正。老师让他再讲解1 ÷( 1/20 + 1/30)的解题思路。然后让同桌互相讲解第二种方法的解题思路。
师: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生:数量关系相同,合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效率和。
生:第一种做法的工作总量用了具体的数,第二种做法把工作效量看成单位“1”来解答。
师:当工作总量具体明确时,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做。有时,工作总量没有具体明确告诉时,我们把它看作单位“1”,只能用第二种方法来解答。
反思:
1、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例题时,我没有用书上的例题,而是创设了“家和电器城促消活动”这一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这样有利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同时增强了对我省的知名品牌“新飞”的了解,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
2、学生全面参与教学活动,体验知识形成过程
我改变了例题以教师范讲为主的教学方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算,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既而组织台上台下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自发进行比较,“我是这样算的”、“哦,原来也可以这样算”,接着,进行比较辨析,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在这个环节中,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思索中去发现,学生积极性高,虽说一些差生也许不明白其中道理,经过同学之间交流,也很快理解别的同学的想法,增强学习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堂上让学生唱“主角”,老师只是一个“配角”,把空间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也许有的同学一时想不出来,但毕竟他在参与,教师适时予以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