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记一次研修活动
背景:新课标下的教学要求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主,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而这种自主学习必须以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运动为载体,教师扮演的角色应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可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说无力改变这种局面,至少也是举步维艰,尤其在学生预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中,课堂气氛尤为尴尬: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根本就没有学生提问,即使有人提出问题,也很少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久之课堂又变成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而这种课堂与新课标的要求实在大相径庭。那么造成这种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讨论:一、学生方面
1、自主学习习惯性差:自己不会自主学习,不知道该学习什么,该怎样学习,更主要的是他习惯了老师讲,自己听,所以根本就不去主动学习,即使自己看了,学了,也多是支差应付。
2、学生基础差,感到力不从心:有些学生倒是很认真、踏实,也想主动学习,可能力达不到,什么都不懂,也不知该从何问起。
3、一瓶不响,半瓶晃荡: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只懂皮毛,不去深钻,了解了大概意思,便不愿再去做进一步的思考,因而便不愿提出问题,或者认为自己不提别人提出来,自己一样听。
4、自尊心强,怕被教师和同学笑话:这样一部分学生,往往是自尊心很敏感的,顾虑重重,万一自己提的问题不恰当或是回答不上所提问题,自己会觉得无地自容的,会被老师和同学们瞧不起的,因而他们宁愿单独课下去问同学或老师,也不愿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
二、教师方面:
2、教师不允许学生犯错误,错了就要受罚,扼杀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相当一部分教师总认为自己教了或学生学了,学生就该会,就不该出错,否则你就得为此而付出“代价”——接受惩罚,久而久之学生便不敢再问,也不敢再主动回答问题,认为这样反而会不犯错,不受惩罚。
反思:总结前边大家所讨论的方方面面,我们知道造成这种被动局面和不单是学生的错,也有老师的错,甚至我们老师的错似乎更大于学生,因为我们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们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包办了该学生自己完成的任务,助长了学生“吃现成”的消极态度和惰性,我们做老师的没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比如前面提到的学生犯错就要受惩罚,我们缺乏对学生的宽容之心,没有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没有真正的从学生健全的人格方面去帮助学生,促其健康全面地成长和学习。
措施:心态决定一切,习惯成就一生。所以我们应努力从长远考虑,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待学习积极的心态,细心呵护学生稚嫩的心灵,增强学生“我能行、我必胜”的自信心,给学生思维运作的空间,给学生心灵深处的震憾,激发其内心潜藏的学习动力,使其乐于学、善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