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成长隔着千重山
(2010-06-03 17:59:11)
标签:
成长成长课程成长之难育儿 |
分类: 青青子衿 |
最近一直没有上班,也一直没有闲着,乱七八糟的事情,居然还是够得忙!
我留意了一下,除了尽量抽时间陪孩子这事算个例外。其他的时间我多在忙着让别人上课,上我们偶然闯入的这个成长的课程以及相关的琐碎!
成长有多难?
我们跟成长隔着千重万重山!
我身边的一对小朋友,最近出了些婚姻的状况。眼看就要分崩离析,他们身边,有现成一对已经谈定了要分崩离析的示范。
我分别见过那一对中的爸爸和妈妈,也见过他们的女儿。好喜欢那个女孩子的样貌,非常古典,樱桃小口,圆润的面目,不语的时候美得像来自遥远大唐国的小女史一般!
说话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小小的美丽女生,像随时挟裹着一股雷霆之怒,而那个愤怒随时都要一个出口。而我们每个旁观者,都是被愤怒泻泼之身!
我的可爱的闹闹,和闹闹可爱的小姐姐可可,跟那个美丽的小姐姐共同玩了一个下午,以决裂告终。
美丽的姐姐最后要求闹闹弟弟和可可妹妹的原谅,两个小孩子都表示:对不起也没用,不原谅,我们不和guyguy玩!
那个美丽的孩子,被愤怒牢牢控制了,鲜少有快乐的放恣!
尝试让她的母亲上课,那个年轻也很美丽的母亲说:要她爸爸也去我才去!
那个爸爸,正忙着资产转移,哪里要去上课!那个爸爸的朋友,已经在半开玩笑地为这个年轻的大家也都认为还满帅的身家几千万的多金男张罗新的适婚的对象。
他们,跟成长隔着千重山!
对我的这对小朋友,我说:离婚可以,可是,不在这段关系中学习,不在这段关系中成长!下一段关系依然会来磨难你!不会放过你——
软硬兼施,或者,深心里他们并不希望分开——
所以,他们来上课了!
慧与的《亲密关系工作坊》。两天的课程,他们彼此的理由和借口一再崩塌,看到真相的那一刻,他们都静了下来!那个真相在于他们的原生家庭,事实上,他们的不管是恐惧还是模式、观点,统统来自于他们的原生家庭!
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意识到自己被父母伤害了,可是我们不知道那个伤害有多大,在多大程度上掌控着我们?所以我们会在痛苦中责难外在,分明无辜的外在。
那天听他们分享这个上课的发现以及那个真相的末了,我有一种巨大的悲怆升起!
那个悲怆来自于我看到了另一个真相:
家庭教育的失败才是终极的根源,无论是学校、工作岗位还是婚姻关系,都不过是家庭教育失败的显示器而已!
父母到底做了什么让孩子这么痛苦?
父母到底做了什么让孩子这么恐惧?
父母到底做了什么让孩子这么没有自信?
这个问题问下去,父母的答案是——不知道!
因为他们是无意识的,集体无意识——
在那之后我看到了一篇文章。来自张鸣的博客——
基本上看到了我要的答案,就把这篇文章附在后面,哦,后面的后面——
还有一想说的事情是:我想让外甥参加慧与教育机构的世博夏令营的,结果碰巧我姐夫单位也说暑假要组织带孩子去世博会。一开始的时候我说:冲突了,这要怎么办啊!这种有老师带领的意图激发孩子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的带领要比单位组织的走马观花的效果要好多了!
五天参观之外还有一天有针对性的课程。
到后来的时候想到他们单位的总经理我也认识,是以前楼上楼下的邻居,所以起意倒不如让他们单位的参观和这个夏令营结合一下。我想:如能让更多家长有机会跟孩子上一堂这样的课,也算造化了!
我知道这种提议很莽撞的,犹豫了很久——后来还是余勇可贾地跟那个姐姐表达了出来,结果把那个姐姐惊得连连说:不行不行!我们这本来要党员才能去的——
这个结果并不意外——大众要跟一个成长的课程躲猫猫的路还真的好远嘞!
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
以前在白马寺看到这副联,总觉冷冷的,有一丝不释然。后来看到有人这么诠释:如果一个人安心站在黑暗的角落,那么太阳的热力和光芒也不能将他温暖和普照啊!
世事如斯,世情如斯!
我们距成长,尚隔着千重万重山!
保温瓶式的教育
张鸣
眼下,从事教育,是个挨骂的行业。当然,学生教的不好,学校当然要负责任,当局第一个要挨板子,其次就是老师。不过,以我这个老师看来,家长的屁股,也不能放过。
我上课一直要求让学生给我倒茶,算是他们敬师的一点小小的表示。几十年都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最近却惹出来一点故事。一次,茶端上来了,我一看,茶叶居然放在了保温杯上面的网罩上面,也就是说,茶叶跟水是分开的。第二次,换了一个班级,换了一个同学来做这个事。茶端上来之后,我发现茶杯离一丝茶叶也没有,但我的茶叶罐给灌满了水。说明一下,这种轶事,都是大三的本科学生的杰作。
现在我们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抓的很紧。但对他们来说,教育似乎只有功课一件事。只要孩子功课好,成绩上去了,万事皆休。开明一点的,还能允许孩子看点课外书,让孩子跟同学玩玩。严格的,则恨不得把孩子变成学习的机器。当然,很多家长也特别热衷把自家的孩子打造成“贵族”,学琴,学画,学围棋,学奥数,反正一点不让孩子闲着,有空就赶着学,不惜血本。
正如给孩子一些玩的时间是必要的一样,让孩子做点事,做点家务,料理自己的事,也是必要的。我们在批评学校是把学生当机器来培养,但我们的家长,其实也是在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了机器人,只知道花钱买软件往里输入程序,让他们变成神通广大的奥特曼。
不消说,孩子都是人,我们必须当人来培养,当人来尊重。孩子的培养,责任心的养成是相当关键的。现在的就业市场,广投简历而不中的大学生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用人单位痛感他们没有责任心。知识的多寡,能力的大小,都可以通过岗位培训弥补,但责任心的缺失,
却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痼疾,一时半会儿很难医治。责任心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根本不让孩子做事。什么事都不让做,什么选择也不用做,连考大学,报学校,选择专业,都是家长包下来的,孩子只有听命的份。至于那些业余学习,更是家长的绝对意志,很少有人会问孩子是否乐意。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连穿什么衣服,什么袜子,洗不洗澡,跟谁玩,选择什么业余爱好,所有关于自己的事情,都自己做不了主,什么也不用做,一切都由家长做好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那么,他们就丧失了所有选择的机会,也就不会辨别,不选择了。一不知道什么人值得交往,二不知道事物的分别,三不知道如何做一些日常事物,20岁的人了,连倒茶这种事都不会做。这样,责任心也就无从确立了,因为他们从来无需负责。这样的孩子,如果听话,学习还不错,还可以考进大学,如果不听话,就只能在家啃老了。当然,我们从小学到中学的教育,标准答案式的教育模式,也强化了学生只知道接受即成结论,不会质疑,不会思考的倾向。其核心的弊病,说白了,也是不知道如何选择和辨别。
当然,即使进了大学,这个倾向也难以扭转。大学也不鼓励学生做事,不教他们如何做事。劳动课基本上没有了,因为怕出事。军训也大幅度缩短,也是怕出事。从前每年的植树造林,现在也不做了,据说也是怕出事。实习也没有了,放羊回家,让家长造一个假的证明拿回来,就算实习过了。总之,独生子女的一代,在学校期间出点事,学校承受不起,所以,什么都不让学生做了。学生在家里时,是放在保温瓶里的,现在还继续放在保温瓶里。
就这样,大学新生,都是家长和亲友团送来的,万一走失,已经成年的学生,是会像三岁孩子那样痛哭流涕的。上了大学,固然有些学生随着年龄的长大,聪明了一点,会自己做点事,成熟几分。但相当多的人,上了四年大学,还是中学生模样,连衣服都是定期寄回家洗的。好些老板告诉我,用了现在的大学生,让他去买个东西,不是买不到,就是买到之后不打车回不到公司,不派人去接,人家就在那里哭。
是啊,保温瓶里养到最后,还是得出来。出来之后,面对这个复杂而纷乱的世界,这些稚嫩到极致的花朵,该怎样开放呢?任何一个家长,都陪不了他们一辈子,可是,在培养过程中,谁想过这个?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