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需要怎样的智力服务机构
(2008-09-21 19:10:46)
标签:
杂谈 |
企业需要怎样的智力服务机构:探讨本土中小广告公司如何转型
在外资广告巨头、传媒集团进入中国的这几年间,中国本土广告不论是在创意、策划、营销还是执行上都可以说是在奔跑着成长,杀出了各路英雄,从以个人魅力独当一面的张晓岚、叶茂中、王志纲、朱玉童、华红兵,到智力汇聚产生集合效应的省广、蓝创、麦道,再到新媒体霸主的白马和分众,中国广告一路高歌。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外资广告进入中国以后,他们对本土广告公司的兼收并购从来没有停止过,攻势愈来愈猛。一些有着良好客户资源、有实力或者发展潜力的本土广告公司都成为他们的猎物。一来,他看中了本土公司在本土的人脉关系、对本地消费者的了解,二来,本土广告公司在外资的围攻下,依然坚强成长,时不时还缔造一个个奇迹,自然有自己的一套,这是他想要向我们本土公司攫取的。
而本土公司面对外资巨头伸出的橄榄枝,无动于衷是不可能的。强大的资金、资源后盾,前沿的工具和理念,完善的运作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这些都是本土公司需要的。出于对个人、公司发展的考虑,或是为中国广告而深入虎穴取真金,这些本土公司一般都接受了招安,结果不论是“全盘西化”,还是成了“混血”,我们无可厚非。只是,本土大量存在的中小广告公司要怎么在这一场全行业的洗牌中生存下来,谋求发展壮大?
另外,随着媒介广告研究科学化、广告时段、版面销售专业化和价格体系规范的透明化,国外大企业和外资广告公司在同等条件下大量购买媒介的黄金时间或版面,对有限的传统广告资源“攻城略地”,对新媒体资源也开始“鲸吞蚕食”。很多一直依靠客户或者媒体关系而生存的媒体代理公司纷纷体验到,资源的优势在消失,而且单一的服务无法在竞争惨烈的广告业立足,难以满足现在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而专门致力于后期制作的“小作坊”式的公司,也开始因为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而遭遇尴尬。本土中小广告公司天生的资金不足、管理落后、专业能力弱是无法立刻改变的硬伤,那到底出路在何方?
借力嫁接或“强强联合”
此“强”非彼“强”,每个公司的存在都有自己的杀手锏,如果几家实力相当、能力互补的中小公司都拿出各自最优势的资源,用各自“最长的板”在“合作互利”这个坚实“桶底”上搭建的“聚金盆”一定会赢得满盆满钵。
专攻一个类别:一条道走到“黑”
做专,永远都不会有错。从媒体资源上做专,分众火了,从客户行业上做专,黑狐让奥美刮目相看,我们还可以从媒体上、受众上、消费者上、服务上、客户上做专。任何一条道,选对了路子,认定就是它了,就坚决走下去,做专做精做透,达到黑带水平,从针尖上找到钻石!
但是,有一点千万要注意,这个“专”是建立在具备整合服务能力的基础上,站在某个最有利的据点上掌控整个面。不能说,我控制了所有的卖场终端视频媒体,就只卖这个媒体资源,我还要懂特定消费者心理、传播环境、懂影视广告创意和制作、懂广告效果评定等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这个资源,为客户提供最有效最周全的服务,我们也能因此获得最大回报,否则,就是犯罪式的浪费!
寻找新蓝海资源,搭载“新媒体”快车
网络广告是当下发展最快的广告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介来说,它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无限性,形式的多样性,制作发布调整的灵活性,以及精准的到达,决定了它的巨大的潜力,尼尔森在线报告中预测,2008奥运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增长幅度将不低于50%,市场估算总值预计可达140~150亿元人民币。
为了给客户进行线上线下的整合传播,而有实力的公司会特别招纳贤才成立线上传播部门或者叫互动传播部门,而大部分广告公司是没有这个人力物力去效仿的,于是就外包,网络广告的巨大需求就催生了这样一批专注于网络广告的公司。外包,高质低价,但有了一个致命的问题,一般外包制作网络广告的公司,都是在需要的时候半路杀出来,根本对整个服务没有一个全盘的认识,只能被动的按照要求完成,这样做出来的东西能出彩吗?能与整个传播活动的调性很一致吗?
这看起来是一个问题,其实换一个角度,它就成了我们本土中小广告公司如何实现转型的一个完美答案。被动?不能出彩?不能一致?那就从一开始就让他们参与尽近来,怎么参与?绑在一条船上,上同一条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