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图片杂谈历史文化 | 
 
我小时候生活过的胡同,都是宽敞清静的胡同,没有像今天这样嘈杂拥挤。坐在家里,能很清晰地听到当街上的叫卖声,不论是做什么买卖的,只要吆喝声一起,屋子里的人,立刻就能分辨出来是哪一行。
 
说到这里,大家不要以为做买卖,只要吆喝的声音大,买卖就一定好。其实我想说,旧时代的北京,特别讲究规矩,各行各业都有规矩,无论谁来经营这一行,首先要懂得行规。过去侯宝林说过一个相声,就是唱大鼓的改行卖了西瓜,由于不懂得行规,因此被人嗤笑,生意也没人光顾。
 
在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吆喝有锔锅锔碗锔大缸、给钢笼锅换底、修理旧伞、收破烂换洋火等等。如今这些行当基本看不到了,有些手艺还面临着失传。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朋友,一定不会忘记京剧《红灯记》里那一句:“磨剪子来----锵菜刀!”这就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吆喝。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就没见过这些传统手艺人,也别说80后、90后不知道,就是我的同龄人,也不见得有几个见过锔锅锔碗儿的。
 
六十年代的北京,胡同里很空旷,根本没有人敢把自家的东西摆放在外。这样说倒不是那时的“城管”多厉害,而是当时的物质很贫乏,买一样东西不容易,哪怕是一个尿盆都没人敢放在外面,摆了就会被那些捡破烂的给收走。
 
说到这里,年轻的朋友肯定会笑了,一个尿盆怎么还会有人拿呢?有一句话说的好:“我们都年轻过,但你们没老过。”岁数大了,经历的事情就多,遇到的坎坷也多,也有必要向年轻人唠叨一些过去的经历。
八十年代以前,我们国家的工业非常落后,资源也相当匮乏。大的方面不用讲,只说我身边看到的事情。记忆中,那年代收废品的什么都要,废报纸和废铁就不用说了,像废电池、牙膏皮、破衣服、麻绳、碎玻璃、烂骨头、马蜂窝、知了皮、橘子皮……几乎就没有不要的东西。也许正是因为什么东西都能卖钱,因此居民们把任何东西都不敢放在外面。
时过境迁,今天的生活和今天的胡同,早就和过去不一样了,居民们在生活上什么都不缺了,唯一缺的就是空间越来越少。
 
【3】天气不错晒晒被子。居住平房湿气大,要常晒被子,有利于个人健康卫生。
【4】在胡同里玩耍的孩子
 
 
 
 
亲 爱 的 朋 友
您的关注就是对老兵的最大支持!
长按二维码关注 
感觉和您的口味,就用手指点亮“在看”支持老兵。谢谢!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