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边陲日记---野战部队

(2020-12-25 21:07:17)

边陲日记---野战部队

  1983年10月,14军124独立团营区。


长途汽车一路颠簸,翻山越岭,让我们把出发时的兴奋,消磨的无影无踪,面对拐不完的山路,我们三人都有些疲劳状态。

 

汽车在长满桉树的公路边停下,司机师傅喊:“卧龙谷的下课”我们三人扛着行李下了车,却呆呆的站在公路上不知道往哪里去?公路上四下无人,发信台在哪里?基地通信站五中队在哪里?周围一片大山和丘陵,何去何从让我们非常为难。

 

“那边有片房子,应该是军营。”顺着金晓伟手指的方向望去,在公路的南边几公里开外,的确有一大片砖瓦建筑。虽然看不清里面是不是有军人,但我们三个都敢肯定,那里肯定是部队驻地。

 

驻扎在云南的边防部队,大多是以砖瓦房为主,而老百姓的房子,基本全是干打垒的土房子,因此要想弄清哪里是军营?哪里是村庄?只要看房子的结构就基本八九不离十。


再有,我们常听基地学员说起:“卧龙谷发信台与14军124独立团在一起,这支部队参加过79年和81年的对越作战,那可是一支战功卓越的主力部队。只要找到了124团,就基本找到了卧龙谷发信台。

 

八月份正午的天气,头顶上骄阳似火,脚下是坑坑洼洼的泥土路,我们三人扛着铺盖卷,背着背包,手里提着脸盆和洗漱用品,走在没有任何树木遮挡的乡村路上,沉重的行李,再加上炎热的天气,累的我们几乎快要中暑,真盼着这时能有辆军车经过,即使不能搭车,告诉我们发信台在哪儿?也省的走冤枉道啊!

 

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往前走,总算可以看清了,前面确实是部队营房。站在山坡上瞭望军营,营区内就像是个迷宫,中间是部队训练的大操场,四周是一模一样的营房,不仅样子颜色一样,就连外面的摆设也都是一样,如果不是营房上标有号码,你根本闹不清站在营区的什么位置?


边陲日记---野战部队

  第二炮兵某部正在野外实战训练

 

我们三个总算走到了哨兵站岗的岗楼“老兵,这里是124团吗?”“是的,你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是二炮的,要去发信台该怎么走啊?”“哦!是炮兵老大哥!从这里也能穿过去,刚才下车时,你们走上边那条路就好了,现在等于绕了点儿远,走了一个直角边。”

 

哨兵热情地给我们指着路,得知我们是二炮的兵,他亲切的称呼我们为“炮兵老大哥”,听得我心里热乎乎的,我问:“老兵,发信台离这里大概还有多远?”哨兵说:“差不多还要走两里地。天气这么热,你们先在这里休息一下再走吧。”

 

我们三个在阴凉处坐了下来,打开水壶喝了几口水,身体感觉舒服多了。当兵的在一起,免不了要扯点闲篇。哨兵问:“老兵,你们部队的火箭炮都放在哪里?攻打扣林山时,亏得有你们的炮火支援,如果没有你们的支援,我们的伤亡可就大了,打仗绝对不能少了炮兵老大哥的支持啊!”

 

我自豪又神秘地说:“如果我们的炮响了,别说是扣林山,恐怕整个Y N都会不存在了。”我停顿了一会儿,故意卖卖官子,哨兵在一旁将信将疑看着我。“听说过二战时,美国给日本广岛和长崎投弹吗?”“听说了,那不是原子弹吗?”“我们二炮的炸弹就是那玩意,所以说轻易不能发射,如果我们要发射,恐怕就到了世界末日了。”哨兵惊奇的瞪大了眼睛“怪不得你们的营区不让靠近呢,原来是神秘的导弹部队!”

 

喝完了水,扯够了闲篇,我们三人继续上路。敢情这124团不光是外观建筑规范,野战军的装备、营区环境、士兵生活,都给我们一种新鲜感。营区里的军容风纪非常严明,军人的发型、走路、着装都有严格的要求,不像我们部队,大包头(长发)、大皮鞋(战士不让穿皮鞋)、不系风纪扣(65式军装最上面的扣子和挂钩都要系上)随处可见。

 

如果说二炮部队是从保密出发,营房建设处处显得简陋的话,那么野战军就是一切从高调出发,营房建设处处彰显部队的威武不可侵犯,这就是我第一次见到野战军的印象。

 

过去光是听说野战军管理严格,这次一走进124团军营,真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正规军营。说心里话,人家的营房要比我们强好几倍,各种配套设施也齐全,像大礼堂、大操场、军人服务社、各种训练器械、卫生队、洗澡堂等一应俱全,不出营区,一切都能解决。

 

野战军从建军到现在(1927-1983),已经走过了五十六个春秋,经历过的大小战斗成千上万,是一只经过千锤百炼的军队,从上到下是有着丰富指挥经验,作战勇敢顽强,部队纪律严明,领导干部年富力强,经得起任何严峻考验。

 

穿过124团营区,路边出现很多浮桥、汽艇、冲锋舟等军用装备,记得基地通信站的学员说过,卧龙谷地区是滇南一个大军营,这里不仅驻扎着14军124团,还有14军舟桥部队、高炮团和农场。看来,我们已经进入舟桥旅的驻地了。


边陲日记---野战部队

  1982年11月,李双江带领总政歌舞团来到扣林山主峰为前线战士演出。(网络资料)

 

过了舟桥旅,山坡上出现了大片的发信天线,我们在一个立着“军事重地,不准入内”的大门口前站住。“这里应该就是卧龙谷发信台了。听基地学员讲,咱们营区与野战军营区的区别,就是门前有‘军事重地,不准入内’的牌子。”我兴奋的告诉金晓伟和叶清信。

 

卧龙谷发信台营区门前没有哨兵,院子里趴着一只正在酣睡的大狼狗,见了我们进来,只是睁开眼看了两眼,随后依然懒洋洋地闭上眼睛继续睡觉。

 

卧龙谷发信台驻扎着基地通信站的五中队和三中队。五中队主要负责通讯兵培训工作,三中队则是负责发信台的运转和维护。听老兵们说:“卧龙谷发信台是云南公开的发射天线,如果有了战争,这里就是敌人攻击的重点。”

 

刚刚接触通讯,我也闹不明白为什么这里就是被攻击对象,唯一让我恐惧的,是老兵们常讲:“去卧龙谷学习很苦,那里的伙食非常差,比新兵连的日子还差......”真是那样的话,我这不是等于自找苦吃,过来受二茬罪啦。

 

“哎呦!二团的战友来啦!”基地通信站的浙江兵吴秀华首先看到了我们,他这一打招呼,很多基地的学员都出来迎接我们,大家从八团沙坡一别,才短短的一个多月,再次见面,感觉就像分别了半年一样,互相之间问寒问暖特别亲切。

 

放下行李,我们三人来到五中队队部报到,队长见了我们说:“开课时间推迟了,你们没接到通知吗?”队长的问话,让我们刚刚兴奋的心情,一下凉了一半。我说:“郭台长就是通知我们17日报到,我们没有接到任何通知。”队长说:“哎呀!昨天我们已经告诉二团了,情况变了。”

 

原来,计划9月17日开课的电传轮训班,由于邓教员探家没回来,已改成9月27日开课。我们三人住在建水红庙村,这里没有电话,接不到连队通知,因此提前了十天到了卧龙谷。住在县城里的另外四名学员就很幸运,他们那里有电话,没有白跑一趟。

 

队长说:“还有那么长的时间才开课,你们还是先回自己连队吧。”刚刚还是战友见面后的狂喜,而今又要踏上征程。


“队长,现在让我们返回建水,恐怕连班车都没有了,这样吧,我们今天晚上先在这里借住一宿,等明天一早再返回连队,您看好吗?”我向队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可以,那你们三个就先找个房间休息休息,晚上124团还有电影,正好可以放松放松。”

 

吃过晚饭,跟着五中队一起,来到124团看电影。在八团学习报务时看电影,感到八团的入场式很震撼,今天感受了一下野战军的入场式,真可以用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来形容。从军人的着装、干部战士的精神面貌、喊号,样样都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基地学员讲:“14军的前身是陈赓大将麾下的中原野战军,所辖124团由原4纵11旅33团改编。14军124团是个独立团,所谓独立团就是行动不受师部限制,因此这个团的团长权力很大。1979年对越作战时,124团仅用三个小时就拿下了云南河口对面的越南老街市和坝洒地区,圆满完成对越自卫还击第一阶段作战任务。1981年在收复扣林山作战中,经过8小时艰苦攻坚,收复扣林山主峰阵地,被中央军委赞誉为‘创造了山岳丛林地作战的典范’。1983年春节,李双江率领总政文工团来卧龙谷慰问,特地看望了从扣林山归来的124团全体指战员。”


边陲日记---野战部队

  1979年对越反击作战总结庆功大会  (网上资料)

 

部队入场式一结束,124团警卫连开始放老百姓进入大院,与我们部队情况不同的是,野战军与老百姓之间有一条两米左右的白线,老百姓在观看电影时,不能越过白线与部队接触。果不其然,放映期间,从始至终老百姓都是规规矩矩的在白线外面看电影,谁都不敢越雷池半步。

 

这一点真的比我们二炮部队的军威厉害。在八团看电影时,放映前老百姓还能遵守规定,可电影开始后,军人和百姓就掺和到了一起,有些当兵的会利用这机会,和地方女孩打情骂俏、动手动脚。地方男青年看不下去,就会和部队发生矛盾,打斗事件经常发生,部队对此也毫无办法。今天一看野战军的作风,确实让人刮目相看。

 

基地通信站的洪尚剑说:“人家124团规定,战士在外面打架可以,但你不能打输了,打输了回来部队要给你处分,因为你给部队丢了脸,影响了部队士气,所以就要处分你。”

 

不管这话是真是假,的确这是一支威严的部队、纪律严明的部队、是一支能战斗的部队。看来一个英雄的部队不是吹出来的,那是用血肉之躯打出来的。


边陲日记---野战部队


亲 爱 的 朋 友


您的关注就是对老兵的最大支持!


长按二维码关注 “迟暮斋”


边陲日记---野战部队



感觉和您的口味,就用手指点亮在看支持老兵。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