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铁壁老人

▲
铁臂老人二、三事
我和铁臂老人可以说是忘年交,我们之间的交往,那还要从1999年初说起。那年春天,铁臂老人家里装修房子,他的二儿子李兵找到我,希望我能帮他把老人送回河间老家待一段时间,我愉快的答应了。
记得那时还没有京开高速,我走的是国道,过北京大兴,经河北固安、霸县、任丘继续南行。对于这条路我不算陌生,前些年经常去任丘、霸县、雄县看望战友,对这条国道的路况非常熟悉。道路两边除了农田就是村镇,速度开不起来不说,而且车窗外景色单调,驾驶起来相当无聊乏味,如果没有人聊天,很有可能一会儿就会睡着,可以说,这是一段非常难熬的路段。
出了拥堵的北京市内道路,汽车驶入了大兴管界,看到了大兴区,铁壁老人在车里显得特别兴奋,他俩眼紧盯着车窗外,还不时自言自语的说:全没了!全变了......
原来这一带是老人家当年抗日打游击的地方,哪里打过鬼子、哪里掩埋着牺牲的战友老人记忆尤新。他指着窗外,给我讲了许多当年抗战的故事,小鬼子在什么地方盖过炮楼,他们又是如何拔掉炮楼......回忆起当年的战斗,老人家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他无限感慨的说:“当年解放大兴时,我们在这里牺牲了很多战友,这么多年过去了,如今大兴连一个纪念碑都没有,真是对不起牺牲的战友啊!”
老人已经有四十多年没有来过大兴了,一路上看见什么就给我介绍什么,从古至今,有历史、有抗战、还有土地革命,把一趟漫长无聊的路程,变成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这是我学会驾驶以来,唯一一次最有意思的旅行,想要知道的东西太多,而三个多小时的路程,总感觉时间过得太快,还没听过瘾就到达了河间米各庄镇。
从此以后,我一有时间就去看望铁臂老人,听他讲历史,跟他聊抗战,欣赏他写的古体诗。
记得老人在中关村居住时,经常叫我过去陪他打麻将,别看老人家出牌动作有些慢,可和牌的速度一点都不慢,而且还都是和大牌。大家最怕听老人用他的家乡话说:“慢着!我看看,我看看。真是和啦,抓五万龙。”然后,他就像孩子一样,露出开心的笑容。
有时,我来的早了,老人家就把我叫到他的书房里,他拿出新写的诗或词让我欣赏。我很惭愧地说:“叔叔,我不太懂古体诗,不知道怎么去欣赏?”于是老人就很耐心的一点一点给我讲解,什么是律诗?什么是词牌?什么是平仄?
老人家晚年对诗歌特别感兴趣,白天大多时间都是在家写回忆文章和整理诗稿,有时为故去的河间地区战友撰写一些碑文。1989年,《中关村诗社》创建,铁臂老人成为那里的常客,他先后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诗词上百篇,有些还获得《北京诗苑》和《中华龙韵》的银奖,老人风趣的给自己取个雅号“半闲堂”。
2003年,老人家80岁这一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半闲堂•杨花集》。由于上了年岁以后,他的腿脚开始行动不便,因此尽管出版了宝贵的诗集,但也无法去诗社和诗友们一起欢庆。我经常去看望铁臂老人,有幸成为铁壁老人诗集的第一位读者。
亲 爱 的 朋 友
您的关注就是对老兵的最大支持!
长按二维码关注
感觉和您的口味,就用手指点亮“在看”支持老兵。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