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在上海的原红山小学老学友陈小玉,与爱人老杨从大连返程路过北京。自幼与小玉是同班闺蜜的小妹,与一些老学友商议邀请她们夫妇聚会,共叙别来之情。接到小妹电话后,我欣然领命,25日上午10:00驾车接上小妹,一起赴国防大学欢迎陈小玉夫妇。我们11:00就到了红山口,离聚会时间还有半小时,就以故地重游的怀旧心情,和小妹商议去从前住过的老家探访一番。
国防大学教学区大门。为拓宽正对教学区大门的马路,上世纪末把我家曾住过的46楼及47楼(欧阳家曾住过)、48楼(原门诊部)、49楼(原锅炉房)一排四座楼都拆掉了。

大门两侧的浮雕。大门南侧背后是原来高等军事学院的五号楼、四号楼,已经被拆除,原是院首长和机关办公楼(国防大学亦如此)。

大门北侧背后是原来高等军事学院的六号楼,是小礼堂和俱乐部,也早已拆除重建。

我家(准确地说是组织上分配给我父亲的家属宿舍)曾住过的46楼虽然拆了,但南面的42楼(与46楼一模一样)依然存在。

这批老宿舍楼都是1957年建成的,经历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来在外墙又作了加固,一直作为宿舍楼使用。

我家原来的46楼地基上,现在是一片小树林和绿地。

我们的童年和少年是在这里度过的,小妹赶紧在此留影。

上世纪60年代末,我们又是从这里参军的。1970年高等军事学院解散,父亲奉命调到昆明军区,我家才彻底告别了红山口。

望着今日的国防大学,一切都大变样了!对于逝去的几十年光阴,我们感慨万千。

顺这条大马路一直向东,就是国防大学的正门。
46楼的老地基正在大马路边上这排松树和自行车道、人行道的位置上。

小妹又站在原46楼的旧址上,以教学区大门为背景拍照。

42楼北侧的两棵老树,应该是从前就有的。

三年困难时期,高等军事学院家家在楼前屋后都种植玉米、红薯、花生和各种蔬菜。父亲也带领全家在这片边角地上开荒,我们都曾在这里种过地、浇过田呢!

小妹回忆到这些往事,又激动地在老树下拍了照。

由于我们46楼与42楼完全一样,就拍了张42楼北侧的照片,以此对照回忆当年自家的住房情况:我家5单元,正好是中间门洞二层(七间一套)。中间两个小窗户分别为洗澡间、卫生间;向左第一间是厨房,可以自己烧锅炉洗热水澡;第二间是餐厅,一个四方桌把屋子挤得满满的,周末全家人聚餐(我和大妹住校,周末才回来)时格外热闹;向右第一间是大妹和小妹的住房,平日就小妹一人住;再向右一间(挂空调器的)就是我的住房,来个客人经常住此屋;我住房对门的南屋是父母亲的卧室;妹妹住房的南面是客厅兼书房,也是全家娱乐的地方,因为有台黑白电视机最吸引人;餐厅和厨房对面的大南屋(两小间的面积)是老阿姨带两个弟弟住房。我家在46楼5单元居住了10年之久。

刚刚从家中老照片中找出几张在46楼的留影,都是1968年我当兵第一次去北京出差所拍摄。与大家共赏。
父母亲与大妹在46楼前合影。此时大妹正准备去北大荒建设兵团。

母亲、我和大妹在46楼前合影。
我和小妹、大弟、小弟在46楼前合影。

父亲站在46楼5单元西侧露天小凉台上,我站在东侧小凉台拍摄。

在46楼5单元居住之前,我家在43楼3单元(五间一套)住过两年(1958—1959),现在仍然存在。我们迅即来到43楼,二层最边上这三个窗户即是老家。

这是43楼南侧,以前是一个很小的露天凉台,后来改建扩大成封闭式凉台。那时一个门洞一层住两家,我父亲在战史系任政委,对门是战史系主任崔星(后任昆明军区陆军学校校长)叔叔家。

住这里时,小妹还小,印象不如我深。我上小学三、四年级。

小妹也拍了不少照片。

在43楼住房情况:二层南侧右边第一间是父母亲卧室;第二间是客厅兼书房;第三间是两个妹妹住房兼餐厅;北侧右边第一间是老阿姨带两个弟弟住房;第二间是我的住房兼仓库;再往左是卫生间、厨房。一家八口人,住的是紧了些。

43楼南面是39楼(将军楼),两层小楼,一共住四家。我的同班同学吴新阳、王小莲就住在此楼。46楼和43楼都属于南区。

顺这条路一直往北走,穿过中心广场(南、北区的分界线),就是北区了。中心广场最早是放露天电影的地方。广场东侧有服务社、理发室、银行、新华书店、邮局、洗澡堂等等设施,现在是游泳馆。再往东就是我的母校——红山小学了。那时的军队大院都是个小社会。

往北一直走到尽头,右侧就是我家刚到北京住过一年的71楼了。

1957年成立高等军事学院,我家从南京军事学院搬迁到这里。因那时南区的楼房还在建设中,我家就在71楼4单元住了一年。后来南区楼房盖好了,我们才搬到43楼了。那年10月,我家小弟弟就在这里出的满月。我当时8岁,从南京琅琊路小学转到红山小学上二年级。

71楼南侧正面,与43楼结构完全一样,只不过住在西侧(左边)。

以前71楼这排住房是北区最北边一排楼房,再往北就是职工住的平房,以及汽车队、印刷厂了。继续往北走就是309医院了。现在北面又盖起许多楼房,根本看不到平房的影子了。

11:30,我们准时到达聚会地点——烤鸭店。学友们陆续到齐。赵绍林、南红都从自家带来了酒。

陈小玉同学六年前得了一场重病,血小板低的超过人的生存极限,医生下了“病危通知单”,说活不过半年。那时她来参加红山小学50周年校庆,大家都记得她情绪非常低落,说是来与大家见最后一面的。这些年,在同学们关心支持下,尤其在小玉爱人老杨的精心照护下,特别是她自己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终于挺了过来。大家纷纷向小玉恢复健康、战胜疾病表示热烈的祝贺!
有学友提议先照张合影。于是,大家请服务员帮助拍了这张合影。

我开车来的不能喝酒。赵绍林代表我们敬酒,热烈欢迎老学友陈小玉夫妇。小玉老公杨先生也是参加过南疆自卫还击战的老兵,1969年入伍,后转业在上海工作。两位上过战场的战友欣然举杯痛饮。

当年的大队长王束生与两位护旗手合影。红山小学50周年校庆时,也是他们打着少先队大队旗入场的。

女士们合影。此前赵金陵同学抢着把账结了。大家衷心祝愿友谊地久天长,人人身体健康!

饭后,我开车送陈小玉夫妇回城里宾馆。路过国防大学的校门,夫妇俩拍照留念。

我也和老杨在国防大学门口拍照留念,相约上海再见。

参加这次聚会,使我们这些高等军事学院的后代更加怀念第二故乡——红山口生活、学习、成长的日日夜夜。老杨说,现在他明白老岳父(曾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当年为什么那么怀念在高院的日子,每逢高院的孩子来到家里,他都要亲自热情接待,视如亲人。我说:我们的父辈是多年的老战友,如今他们都到天国团聚去了。我们一定会继承他们的遗志,把他们的事业和情怀在我们身上传承延续下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