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寄宇烈士旧居出来已是下午4点多了,文主任又领我们直奔棠香中学旧址——今名改为:荣昌安富中学。80年前,这曾是培育李新、我父亲罗义淮的母校。疾驰40分钟后,就从高速路东驰向高速路西的安富镇。因该校大门口修路,都曾是这所学校毕业的文主任、县宣传部的小王(还在该校任过教)、县办公室的小李,轻车熟路地领着车队从学校后门驶入校园。一下车,文主任就非常自信地指着一棵大黄桷树介绍说,只有这棵树是80年前的真迹,还有树北面的厕所建筑材料变了,但在原位置没变。他还指着塑胶运动场西南角说,这个地方是原来的教学楼,早就拆迁了。

这棵老黄桷树印证着棠香中学104年的巨大变迁(该校诞生于1907年,比清华大学还早4年)。

这个校内大运动场(学生打球处)就是原来教学楼位置,早已拆迁夷平了。远处学生宿舍楼上八个大字:“明德、明志、明责、明理”。多么简明上口的学生道德规范!

与堂弟罗刚千(他儿子吉明也曾是该校学生)在棠香孤证——百年黄桷树前留影。

上世纪30年代就出台的校训只是两个字:宏毅。

新时代的校训:自强不息,安富天下。

学生修养之道。

学校原大门称观音门,现已封死,这是封门后原校门位置。

新开的大门改朝路西。

家中都有亲人与此校有缘的我们,在新大门口合影留念。

与现任校长和文主任合影留念。

与县宣传部小王合影留念。
我和校长作了简短交谈,得知现在学校共招生4000多人(含初中生600人),现有老师200多人。虽未有考上清华、北大的,但高考升学率80%多,是一所很有基础和潜力的学校。我的思绪飞向了80年前,1931年,我父亲和李新伯伯曾在此处读书,面对日寇不断扩大侵略,国民党反动政府推行不抵抗主义,这里也已摆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他们闹学潮,上街游行,抵制日货,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用学校老师授予的知识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际。此时,我真不敢相信,脚下的土地就是当年父辈们踩过的地方。他们当年不是不愿好好读书,其实他们是酷爱学习的,而且聪明勤奋,据我爸爸讲,李新伯伯和我大伯罗洋经常在考试中轮流考第一名。但为了抗日救国,他们不得不忍痛放弃学业,等打完日本鬼子再回校园学习。望着校园里欢歌笑语的青年学生,我想,前辈们像他们一样,是爱自己的母校,爱自己的棠香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