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效

标签:
黄振效乾隆清宫造办处广州牙雕萧汉振李裔唐杨维占如意馆文化 |
一年后,黄振效的才气和技艺在造办处的行家中脱颖而出,他的经典之作是“渔家乐图笔筒”。笔筒为圆筒式,高12厘米,口径9.7厘米, 以高浮雕技法刻制的,构图严谨冼炼,讲求深远、虚实、疏密、等效果,筒壁上刻有柳溪渔乐图,山上松、柏、柳、竹、杂树成荫,山下溪流湍急、渔人聚集岸边围坐畅饮。一副太平祥和的景致,是当时局势稳定、经济繁荣的乾隆时代的写照。乾隆皇帝非常喜爱此牙雕大作,特在笔筒上题诗一首:“网得鱼虾足酒钱,醉来蓑笠伴自眠。漫言泛宅曾无空,一曲渔歌傲葛天。”不仅赞美题材内容之美,更称颂作者黄振效雕刻技艺之精,允许黄振效在 “渔家乐图笔筒”留名,让他在背面边缘刻蝇头小楷落款:“乾隆戊午长(至)月小臣黄振效恭制”。黄振效在“渔乐图”中不但发扬了广州牙雕的玲珑精细的艺术特色,而且吸收了北方牙雕的技艺,参考了宫廷的文人画,既有皇家气派,又极为精致考究,在观赏把玩之时,有耐人寻味之感。在皇宫的珍品中属极品。
http://s16/middle/4943247eg90192424eadf&690
http://s10/middle/4943247eg90192b3bbc59&690
乾隆皇帝对黄振效的才艺欣赏有加,皇家喜爱的一些小巧玲珑、精雕细刻的笔筒、臂搁、火镰套、镂空花囊等,均交黄振效去做。黄振效也是知恩图报,看到乾隆皇帝对自己的赏识,也全心全意地做好。乾隆七年(1742) 黄振效为了能够让生活安定下来,以便长期报效皇上,于是请求造办处的广州牙雕高手陈观泉送父亲陈祖章回广州之后,让陈观泉将他在广州(广东)的家眷一起带 回北京。乾隆降旨让内务府大臣料理此事。可惜好景不长,黄振效从广州到北京后一直不服水土,后来身患重病,只好在家休养,长达十个月之久。在他休养期间,内务府除按前标准每月薪俸银八两外,又增赏银三两,作为给他调养的费用。后来,黄振效的确因为病重,难以继续工作,自愿请求将薪俸停止。难得的是,乾隆皇 帝还前去问黄振效,“愿意在京调理还是回原本籍”。可怜才高身子弱的黄振效自知无法再用牙雕之技艺报答朝廷,提出回到原籍广州(广东)。乾隆不但派人将黄振效送回广州,而且表示愿意等他“病症大好之后再来京当差。一个牙雕艺人受到皇上如此恩遇,有据可查,只有黄振效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