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性丑闻是“社会病”?

标签:
宗教性侵害丑闻神职人员阿克曼德国杂谈 |



近期,发生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的德国天主教会学校和世俗学校的性侵害丑闻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迄今已报告的约250起性侵害事件涉及20多所天主教学校。目前至少有14名神职人员被指实施性侵害,还有11名世俗学校的教师因涉嫌猥亵学生被调查。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儿童遭受性侵害问题不仅是天主教会遭遇的问题,更是德国社会面临的难题。
丑闻还在不断升级,现年82岁的罗马天主教皇本笃十六世被指在1977年至1982年担任慕尼黑主教期间,协助掩盖教士虐童丑闻。
教徒们得知教会卷入性侵害丑闻后的情形,也许就如同在一家信赖已久的饭店就餐后,却无意中获知自己一直在吃“地沟油”。所有的好感与虔诚瞬间崩塌。即使道歉和赔偿,也挽不回曾有的信任与依赖。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所有的罪孽都归于教会?
德国《明镜》周刊刊文《一贯正确的教皇也有一点不靠谱》称,德国福音新教教会理事会前主席玛格丽特·凯斯曼在一次醉驾被拘之后,于今年2月辞职,因为她认为自己不再拥有必要的道德权威。那么罗马教皇还有多少权威可以动用?他到现在还没退位。德国教士和主教也要依赖道德权威,去继续治理教会以及解答教徒的难题。可是,这种道德权威如今还剩多少?
英国《经济学人》刊文《侵害与反侵害》称,德国天主教会已责成斯蒂芬·阿克曼出任负责处理性丑闻的代表。阿克曼许诺“既不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不会捂盖子”。然而德国司法部长施纳伦贝格尔指责天主教会“竖起沉默的墙”。她说,教会的政策是在内部对性丑闻进行调查,不过,她希望教会在补偿受害者之时,参加一个有政府代表出席的“圆桌会议”。面对司法部长的强硬呼声,天主教会嗅到了一丝反教权主义的气息。但是,天主教会拒绝被单独“纠出来”问责。在其看来,丑闻与宗教或(神职人员的)独身状态无关;在放纵的社会,世俗的教育者也会犯那样的错。
阿克曼的“辩解”和默克尔的观点,有类似之处,即儿童受性侵害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教会本身,而是德国社会的“通病”。
这是什么病?为何有一部分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身体充满着歇斯底里的欲望?这是源自“施虐者”自身的疾患和难言之隐,还是由违背人伦的好奇心所致?当身体的欲望与普遍的道德对抗时,谁能断言后者一定占上风?在阳光照不见的地方,一切事物注定陷入无边的黑暗。
□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