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金刚》:机器噪声淹没了人的表演
电影《变形金刚》中一系列机器人相互厮打,撞击的声音近乎于要撕裂我的耳膜。电影中的一片噪声,彻底淹没了人的表演,就剩下机器人在那儿变,变,变。我相信,电影全球放映之时,“变形金刚”玩具必定大卖。
我身边的老大爷,差不多在160分钟的放映时间内,保持同样一种表情,“坦然”。同座一排的两个小朋友,时不时爆发出稚气未脱的笑声,一辆跑车瞬间变身一个顶天立地的机器人,没有理由不让他们目瞪口呆,欢呼雀跃。也许,他们长大后会为美国电影制作者的想象力而惊叹。周四下午搜秀影城的一号厅,还算可以,工作日的下午,还能有这么多观众,其中情侣居多。我猜测原因有两,这家影城,周二周四全天打五折;还有,有关《变形金刚》的儿时记忆再次勾起了胃口,我老婆就说她小时候就特别爱看这个。在决定看哪一场电影之前,我非常抵触《变形金刚》,因为我小时候压根就没把它看懂。也就谈不上儿时珍贵的记忆存档。
令人窒息的大排场,这是好莱坞的惯性。从本质而言,这是GDP实力的强大象征,也是文化气质的傲慢体现。影片《变形金刚》中出现了美国大兵、国防部、火星探测、无人侦察机、驻外美军基地,所有这一切均是当下美国最为热门的政治话题元素。影片中的美国人如同防范拉登那样,去抵御外星球机器人的侵略。不知是遗憾,还是幸运,人类不再笃信自身“法力无边”,战胜外星球机器人“威震天”,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擎天柱”、“大黄蜂”这类外星球机器人的清醒、同情和支持。我害怕这样的一天到来,人类怎能如此被动!但是,整个宇宙又是不可防范的,最担心好莱坞电影是一场预言,如今的猜测最终被未来所兑现。人来还是小心一点,我们潜意识里始终认为人是整个宇宙的中心,我们努力寻找其他活的生命。越是寻找,越是发现人类才是最核心的元素,如此,我们觉得自己“天不怕,地不怕”,把整个自然环境折腾得够呛,报复之日终究会来临,一场洪水,或是一场瘟疫,都有可能,也有可能真是一群邪恶“变形金刚”的残酷屠杀。反正,我并不看好人类的最终命运,放眼整个宇宙进化史,没有迹象表明,人类可以避免与恐龙相同的最后命运。
影片《变形金刚》中出现了“电子港湾”、诺基亚手机、惠普电脑、苹果电脑、通用雪佛兰跑车,所有这一切均是当下美国最为流行的商业元素。赤裸裸的商业广告,但情有可原,否则,惯性的大场面将面临资金之困,一次“互惠互利”的商业交换。
“变形金刚”真正在美国蹿红应该追溯至1984年,那时,美国本土兴起了“极客文化(geek
culture)”。“变形金刚”式的玩具出现在卡通书上,电视节目中,电子游戏上等等。就连该片的执行制片人斯蒂芬·斯皮尔博格(Steven
Spielberg)也偏好收集此类“变形金刚”玩具。为斯皮尔博格的全面能力而惊叹,他既对战争影片很有把握,更对科幻影片有超强的控制力,他亲自导演的科幻片,你从来不会认为它是虚假的。
影片《变形金刚》中的人完全成了配角,这很遗憾。男生Sam
Witwicky在影片中语速快得“令人讨厌”,总是一副慌里慌张的样子,或许编剧就希望借助于他的惊悚和慌张,来加快整个电影的节奏。无论Sam
Witwicky多么努力,他还是没有那辆跑车更吸引观众,出错的音响系统时不时会传出令人怦然心动的曲子,很适合追女生时播放。美国影片中的美人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绝对完人,她拥有明显的瑕疵,这和我们的中国文化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一个炎热的夏日,置身于清凉的影厅,看一场《变形金刚》,钱花得不冤。我看的是大场面,追求的是视觉刺激,感受了有别于自身的生活,尽管它是虚拟的。当然,它的故事性并没有多少突破,这也是事实,瑕疵可以存在。(沙里鲸/方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