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今日适越而昔来"谈谈时间
如果惠施还活着,相信对惠施来说,最无奈的莫过于眼睁睁的看着后世将他一生的心血弃之不顾,任其散落,失踪在历史的迷雾中.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今天大部分有关他的论述却是从他当年的反对者庄子那里得到的。《庄子·天下》篇说惠施“其书五车”,如果这是指他的著述数量,也不是不可以理解的!不过这里我不就遗憾方面展开,只是就他的“今日适越而昔来”这句话来谈。
历史上许多大家都对这句话做过相应的解释,我想仅就它的争议性和神秘性所得到的成果来说,也比真正的答案更有价值了,当然因为没有更多的直接证据,答案依旧不知,这或者也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特性,神秘莫测的高深。
现在将诸种解释复制如下,然后再继续谈我自己的看法:
今日适越而昔来。
释文云:“智之适物,物之适智,形有所止,智有所行。智有所守,形有所从。故形智往来相为逆旅也。鉴以鉴影,而鉴亦有影。两鉴相鉴,则重影无穷。万物入于一智,而智无闲。万物入于一物,而物无朕。天在心中,则身在天外。心在天内,则天在心外也。远而思亲者,往也。病而思亲者,来也。智在物为物,物在智为智”。
林希逸云:“足虽未至乎越,而知有越之名,而后来,则是今日方往,而亦可以为昔来矣”。
司马云:“彼日犹此日。则见此犹见彼也,彼犹此见,则吴与越人交相见矣”。
宣颖云:“知有越时,心已先到”。
章炳麟云:“诸有割制一期,命之以今者,以一‘朅沙那’言今,可以一岁言今犹可。方夏言今岁,不遗春秋。方禺中言今日,不遗旦莫。去者来者皆今也。禺中适越,餔时而至,从人定言之,命以一期,则为今日适越矣。分以数期,则为昔至越矣。以是见时者唯人所命,非有实也”。(按“今日适越而昔来”,齐物论作“今日适越而昔至”。是“来”,训“至”也。)
胡适云:“以地球既是圆,又是旋转成昼夜者,故此国之今日,或为彼国之昨日。(如北京今日午时之事,纽约今日晨报已登。)故可说今日适越而昔来”。
说实话,上面各大家的心血之文我看时很有点费劲,特别是第一种解释,就文字的排列来说真是奇崛。大体上,他们都说的有道理,不过如果你要说他们均牵强无本之论同样也有道理。
对此,一般的看法是如假定某人自某地“适越”,临行时人问则可说“今日适越”。到越后,次日人问何时而来,则可回答“昔来”。这说明了昨天、今天、明天,过去、现在、未来,在时间链条上只具有相对的意义。每个今天都有明天,而每个明天又都会成为昨天。过去都曾是未来,未来也总要成为现在。这种说法还是比较接近真实的答案的。
如果进一步,假设惠施已注意到东方比西方较早看到太阳升起的事实,由此而认识到各地“今”“昔”起止时间是不同的。既是所谓的越之刚刚升起太阳的星期二,可同时的楚还是太阳未升起的星期一。相信这样解释就比较接近近代科学时间标度相对性的观点了,胡适大家也是支持的。倘若它确是正确答案,有这样观点的中国人惠施真是不简单。想想看,国际日期变更线对现代人来说也不是一目了然的吧。
写到这里,我恐怕不得不想到时间这个迷人的问题来。其实不论是今天还是昨天或者是明天,不过都是我们对相对固定、相对永恒实物之运动的观察所衡量得出的,其实我大可以说现在是我开始长胡子的时候或现在是你没头发的时候或现在是他发福的时候,不过只是这些不具有通用、实用性而已,也不错的。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每天看着头顶上的日月星辰,更精确的每天看着无处不在的机械时钟,倒数着自己剩下的岁月,早已麻木,而由此埋怨着时间这个欠揍而抓不住的幻影,更是多么的没有道理!仔细想想,他难道不是最忠实于你的吗?不论你是好人还是坏人,是清醒还是昏睡,是咒骂他还是藐视他、忽视他,他始终都一刻不停的陪在你身边直到你弃他而去。
或许所有的人都会不满的说,难道不是因为他的原因所以弃他而去的吗?!我们自己可不想弃他而去啊!
是的,遗憾的是,的确是因为他的原因。但更遗憾的是却是人们自己的原因。正是我们自己所感受的变化才导致了时间的概念被我们抽象出来。时间不过是变化本身而已,不是因为时间人类才生老病死,而是因为生老病死所以才有的时间。但从科学的意义来说,时间的发明的确是意义不凡的。时间或许正是我们在孤独时刻陪伴在我们身边可以证明我们存在的一种人创的灵魂。
前一篇:拙诗雅己
后一篇: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越狱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