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的挑战
(2009-08-22 16:38:35)
标签:
再生能源财经 |
分类: 东拉西扯 |
全球风电产业迅猛发展,从美国到中国,从欧洲到亚洲,从中国北部到江苏沿海,似乎当今世界全面进入风起财涌的境界,事实并非如此,在发电并网上、在风机质量上、在安装服务上、在技术创新上、在技术标准上,我们必须正视来自风电的挑战。
然而,问题不容忽视:截至2008年年底,1221万千瓦的风电装机容量中,并网的仅为894万千瓦。即使在并网的风电设备中,也不是全部都在开机发电:《2008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快报》显示,2008年,我国全口径发电量共计34334亿千瓦时,其中风电仅为128亿千瓦时,占比仅为0.373%。
可见,中国每年增长速度翻番的风电装机容量并未转化为相应的投资回报。2008年,国内最大的风电开发商龙源电力仅因为发出的风电无法上网,当年损失就高达8000万元。
问题出在哪?
从风电本身来说,尽管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点,但风电能源密度较小,需要大尺寸的设备以及大面积的利用空间,而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远离消费中心,需要长距离的大规模运输。同时,其不听调遣,不可调控的特点也使得电网公司对风电的接入保持了现实的谨慎态度:毕竟,在分布式电网尚未在国内建成之际,引入风电对中国大范围的电网可能带来的冲击损害无人能够承担。同时,如果购买能够使得风电接入稳定的储备电池设备,其额外产生的巨大成本谁来承担?
人类对风电的利用显然只可通过技术和管理方法进行改变。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是社会的需要,需要社会的配套,电厂无法自己配套所有的东西,需要国家给政策,通过技术和管理来解决,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让电厂自己解决。”在8月13日的“2009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对话”论坛上,龙源电力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杨校生直言,在当下,要解决风电上网难的问题,需要整个社会的配套支持。
而在各地发展新能源的圈地中,对于地方所具有风能资源的详尽考察的缺位同样加大了风电领域的潜在风险。“很多问题都因为圈地太快,很多项目还没有确认好风电资源是否丰富,地方政府就和企业签订了合同,对资源的基础性评价工作缺位,标准体系缺位,政府的配套也缺位,技术进步也缺乏一个清晰的路线图。”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忧心忡忡。
而在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看来,对于风电的发展来说,来自经济方面的挑战更值得重视。“到2020年,风电的装机容量可能达到1亿千瓦,到时候会产生什么问题?风电资源是丰富的,但不是无限的。国内好的风电资源大概有7亿千瓦左右,但好的部分不一定能被应用。很多风电厂达不到设想的发电效率,就是因为资源并未达到当初的预期。”周大地认为,要建大规模的长距离运输的风电输电网络,电网的经济性问题就开始凸现。
“现在风电的上网电价比火电或者水电高出约一倍,当未来要发展1亿千瓦,2亿千瓦甚至更多的时候,电网的接纳程度就很成问题。远距离运输的问题很大,成本增加非常多,损耗也很大,如果没有很好的技术进步,使发电成本降下去,这个经济账不容回避。”周大地的担心不无道理:发展新能源的核心是要利用资源发展更好的能源,如果成本无法下降,最终会制约投资者的积极性,最后阻碍风电的发展。
对于风电所面临的挑战,金风科技首席财务官余丹柯给出的解决办法是:技术进步,成本降低,服务开发。“对风电制造企业来说,需要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机组的并网性能,提高风电对电网的适应性能以及相应的检测手段。而对于整个风电行业来说,应该尽快加速向风电服务领域的投资转移。”余丹柯说。
更有专家建言,在未来,应该用发电量取代装机容量来衡量风电的发展。起码这样可以促使企业在选址上更为科学,更专注风电机组效率的提高,避免盲目圈地造成的资源浪费。(2009年08月22日 《中国经营报》/张岩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