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歧视之吻”引发中国鞋企“投资转型”

(2006-08-24 23:46:36)
分类: 财经述评

综合德国媒体报道,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的发言人8月4日说,主要由于北方成员国的反对,欧委会关于对进口中国和越南皮鞋分别征收16.5%和10%反倾销税的终裁建议在初步表决中未获多数成员国支持。据媒体披露,瑞典、英国、德国、荷兰、丹麦等13个成员国表示反对,而法国、意大利等南方成员国则支持欧委会的终裁方案。欧委会将于8月底或9月初建议延长临时反倾销关税,欧盟部长理事会将就此进行表决。

此前,欧盟最终裁定披露文件中仍认定中国鞋存在倾销,拟用“配额+关税”即“递延征税”的方式来结案。披露文件建议,给予中国每年1.4亿双皮鞋的正常出口限额;对超出限额的皮鞋,除了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金履鞋业被征税9.7%/双的反倾销税外,其他中国企业都需缴纳23%/双的关税。欧盟继续将“特殊技术运动鞋”排除在反倾销措施之外,而且价格门槛从9欧元下降到7.5欧元,且不再考虑排除童鞋,而是将它列入调查范围。欧盟委员会最晚将在10月6日做出最终裁定。

3月23日,欧盟曾发表声明,宣布自4月7日起对从中国和越南进口的皮鞋征收临时反倾销税,对我皮鞋征收的渐进式临时反倾销税具体为:4月7日至6月1日,税率4.8%;6月2日至7月13日,税率9.7%;7月14日至9月14日,税率14.5%;9月15日,起税率19.4%。

如此的信息表明,面对欧盟,中国等制鞋企业始终处于弱势的地位。欧盟为刀俎,中企为鱼肉,完全出乎中国鞋企的意外。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意外或许来自中国鞋企的天真:6月20日,由一些中国制鞋企业自发组成的“欧盟对华鞋反倾销应对联盟”,对欧盟的反倾销指控进行了“无损害抗辩”,聘请了4家中外律师事务所为其提供专业服务,指出欧盟对中国鞋的反倾销措施“不公平”和“不合法”,还通过英国一家咨询公司在现场进行了详尽的数据分析。一时间,国内媒体纷纷报道说,中国企业进行了成功的抗辩,欧盟官员对中方提供的专业化数据分析“表示惊讶”,甚至说对全体中国制鞋企业实施“一刀切”的反倾销税率有所松动。看把中国企业美的?但结果呢?让中国企业希望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诉求,几乎成了泡影。

去年7月7日,欧盟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公告,对原产于中国和越南的部分皮面皮鞋进行反倾销调查。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中国鞋企,只能迅速打出悲情牌:欧洲大部分零售商感受到反倾销带来的损害,欧洲企业对反倾销调查的不满,大肆报道一些欧盟高官对反倾销调查不满的言论,国际鞋企纷纷来到中国,对中国鞋企表示了同情与帮助,中国鞋企由此企求与欧盟部分官员及利益共同体,包括欧洲进口商和采购商等,争取最大限度的“统一战线”。即便到了今天,欧洲外贸协会秘书长扬"艾格尔特(Jan Eggert)也说,欧委会不听忠告想继续对中国和越南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将导致价格上涨和就业岗位损失。欧委会建议遭拒绝对欧洲零售商和消费者是个好的结果。 

但所有这些,都不能改变一个事实,就是欧盟对中国鞋企的歧视。面对欧盟不断抛来的各式各样的、甜蜜可爱的“歧视之吻”,中国鞋企仅只是个没毕业的小学生。一不小心,就会失去应有的警惕。

中国鞋产业是一个完全市场化运作的产业,但欧盟为了自身的利益,并不予以承认。中国鞋企抱团抗辩是一种进步,并有信心打到世界贸易组织,更是一种进步。但也要看到,中国鞋企今日的被动局面,也源于当初入世谈判的疏忽。如一行家所说:“由于制鞋业是冷门行业,中国在进行入世谈判中,没有专门就鞋企的市场经济地位,与欧盟以及美国进行谈判。因此,现在给了欧盟挑刺的机会。”的确如此,如果不承认市场经济地位,反倾销调查所涉及成本的统计方法,就要参照第三方的价格水平,这就很容易让欧盟组织证据,控中国鞋企成本“低于合理的水平”,这或许是欧盟不轻易给与市场经济地位的主要原因。

记得2005年4月,布鲁塞尔第二届世界鞋业大会的主题,就是“中国是机会还是危机”。制鞋业是我国轻工业中重要的传统产业之一,全国制鞋业有2万多家,大中型制鞋企业有7200多家,从业人员达220多万人。形成了广东、福建、温州、成都、重庆等五大鞋类生产集散地。其中广东又是全国最主要的鞋类生产和出口基地,2004年广东鞋类生产近40亿双,出口近25亿双。但中国是制鞋大国,而不是制鞋强国。欧盟以戏耍方式抛出的“歧视之吻”,势必给中国鞋企业带来致命打击,一些鞋企宣称:“将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可以预见,“歧视之吻”是中国鞋业国际化的痛,占世界鞋业生产规模40%以上的中国鞋企,将会出现大规模的“投资转型”。

投资转型一,从国际市场转向国内市场。鞋品出口受阻,必然引发鞋企将眼光转向国内,使原本白炽化的竞争更加白炽化,原有的价格整体“虚高”现象将会被扭转,价格逐步向合理价格回归,步入一个高竞争的微利时代。随着竞争强度的提高,行业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企业两极分化现象将不断加剧,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成为不可避免,一些企业将退出市场,行业集中度将逐步提高。据预测,五年后中国制鞋企业将减少20-30%。

投资转型二,从东部沿海转向西部地区。东鞋西迁,即便没有欧盟“歧视之吻”,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东部沿海活劳动成本的大幅度提升,运输成本的抬高,已引导国内鞋企将投资的落脚点放在了西部。2003年9月奥康投资10亿元人民币在重庆璧山打造中国“西部鞋都”。东部一些鞋业企业和配套商家在奥康西进的影响下抢滩璧山。2005年5月18日,温州“红蜻蜓”集团宣布,将在未来几年内连续注资2亿元人民币,在重庆铜梁县打造中国西部鞋业基地。欧盟“歧视之吻”会加速“东鞋西迁”步伐,继续建立中国鞋业低成本竞争的优势。预计这一战略转型,需要3到5年的时间。

投资转型三,从低端市场转向高端市场。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欧盟“歧视之吻”都未对中国第一鞋王森达引发冲击,原因何在?因为森达抢占的鞋业高端市场。森达集团董事长朱相桂明确表示:“创造真正的世界名牌,是森达的最高目标。尽管这一目标的实现,或许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但我们矢志不渝。”投资品牌,投资高端,以“品牌出口”重新进入国际鞋业主流高端市场,是国内鞋企的新抉择。这样的抉择,可以加速提高国内鞋业的品质、品位,改变国内鞋业低品质、低档次、拚价格的格局。但面对强敌,“品牌出口”投资,是件非常痛苦、非常风险、非常需要耐力的事情,但这是方向,只要把握信时机与火候。

投资转型四,从品牌竞争转向品牌竞合。尽管欧盟对中国鞋企采取歧视行为,但中国市场仍然是国际品牌争夺的对象,国内鞋企也迫切需要学习国际品牌运作的经验,合作将成为国内国际鞋企共同的选择。森达投资6亿多元在上海建成了国内现代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出口皮鞋生产基地,与40多个国家的100多家国际鞋商建立合作关键,成为ADLO、BCBG、BUESS、CLARKS、CHARLES、STONEFLY等众多国际五星级品牌的集聚中心,并相继与英国CLARKS、意大利FALC.I.I.T结成战略联盟;百丽成为耐克、阿迪达斯两大国际运动品牌在中国最大的分销商;奥康与意大利GEOX携手,并在意大利、纽约、法国等地设立了专卖店;康奈从2001年在巴黎第19街区繁华闹市开设第一家专卖店起,已在美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专卖店已达到80多家。像森达、百丽、奥康、康奈等国内知名品牌都在国内、国外设有研发中心,聘请世界一流的设计大师,根据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加入时尚流行元素,不断推出最新时尚鞋款,中国的时尚脚步与世界同轨。以与“国际品牌竞合”的方式走出去,是破解中国鞋业“走出去”困局的一条捷径。但这种竞合毕竟是与“与狼共舞”,稍有不慎,就会被“狼”吃掉,这在中国也是屡见不鲜。

投资转型五,从单一产业转向多元发展。面对欧盟的“制裁”,一些鞋业资本将会流向非鞋业产业,开始多元化经营,中国鞋业的资本力量将会削弱,甚至会影响中国鞋业的整体竞争力,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事实上,中国鞋业的巨头森达、奥康等,都已经涉足其他产业,寻求新的增长点,以减少单一产业的经营风险。事实上,多元投资的风险,远远大于单一投资的风险,在这条道路上失败的案例不胜枚举。

欧盟“歧视之吻”告诉中国鞋企,也告诉所有的中国企业:经济全球化,并不是阳光普照;跨国公司,也并不是佛面菩萨。无论是面对国际竞争,还是面对“歧视之吻”,中国鞋企,都得靠自己!转型仅只是个开始,以后的路还很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