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转载福州新闻网讯
http://news.163.com/08/1112/01/4QGSGLFG00011229.html
文中所称该鲸为喙鲸,还是靠谱的,准确的将其定位为喙鲸,可见作者徐文宇的确下了一番功夫,精神可嘉。不过,已知的喙鲸有20多种,所以进一步确定其身份是有必要的,本驼临时抱佛脚,扒拉了一番故纸堆,初步鉴定结果是,这是一头成年雄性柏氏中喙鲸Mesoplodon
densirostris,也有文献称之为瘤齿喙鲸或布兰氏喙鲸。
下面本驼就讲一点喙鲸的故事。
喙鲸是哺乳动物纲、鲸目、喙鲸科(Ziphiidae)已知20多种中小型鲸类的统称。喙鲸科是鲸目中仅次于海豚目的第二大目,也是最古老的鲸类之一,它们的化石早在2000多万年前的中新世底层中就有发现。它们的成年个体体长在4-13米之间,体重1-15吨。之所以被叫做喙鲸,是因为它们都长着“长嘴”看上去跟海豚相似,但没有海豚的长吻那样突出。喙鲸最大的一个鉴别特征是它们的牙齿,除了谢氏塔喙鲸Tasmacetus
shepherdi外,其他喙鲸只有一或者两对牙齿,生在下颌(谢氏塔喙鲸上下颌都生着牙齿),其中成年雄性的牙齿特别发达,伸出口外,与野猪的犬齿相似。其他的鉴别特征还有,喙鲸的胸鳍内侧的腹部有两个“槽”,据说可以让胸鳍收进去,以减少阻力,不过除了死亡标本外,这个“槽”并不明显。还有一个是它们的尾鳍,尾鳍的后缘很规整平滑,不像其他鲸类那样经常有刻缺存在(鲸类尾鳍的刻缺往往它们的“身份证”,使得生物学家们得以辨别它们的个体)。
其实,喙鲸是人类了解最少的大型哺乳动物类群,很多种类的喙鲸是近二十年才被人发现和命名的,更多时候人们只有通过搁浅死亡的标本来研究这些“深潜爱好者”,它们只在两次下潜间歇短暂的停留在水面附近换气,而一次下潜的时间通常可以达到30-40分钟,最长的一个纪录是85分钟,下潜深度1899米。人们普遍认为喙鲸以鱼类和枪乌贼(也就是鱿鱼)为食。
在所有的喙鲸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本文前头提到的柏氏中喙鲸,在夏威夷很多地方,观赏柏氏中喙鲸成为了观鲸产业的保留项目(在很多海洋大国,观鲸跟观鸟一样是一个大产业)。柏氏中喙鲸所在的中喙鲸属Mesoplodon,已知有14种,是鲸目中最大的一个属,它的名字来源于希腊语meso-
(中间的) - hopla (武装的) - odon
(牙齿),翻译过来就是“嘴的中间武装着一颗牙齿”(尝试记些希腊语和拉丁语词根不但有助于学习分类学,对于背英语单词也很有好处)。
柏氏中喙鲸见于全球所有热带和亚热带水域,以夏威夷附近水域最为多见。成年雄性体长在4.4米左右,体重大约800千克,雌性略大,体长可达4.6米,体重一吨。雄性的长牙上经常附生上鹅颈藤壶,乍看上去像贴了一个滑稽的大假睫毛,注意看网易配发的照片,你也可以看到这丛藤壶。柏氏中喙鲸的下颌骨密度特别大,这可能是雄性柏氏中喙鲸使用下颌上的牙齿交配争斗形成的演化压力形成的结果,在这种鲸鱼体表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伤疤,据信就是打斗的痕迹。而柏氏中喙鲸的学名也因它的下颌骨而得名,拉丁词根densus-
(致密的) - rostrum (嘴)。
柏氏中喙鲸一向不是商业捕鲸的主要目标(右图为一只被日本捕鲸船捕到的一种大型喙鲸——贝氏喙鲸),但偶尔被误捕,或者不幸缠进渔网,这是它们面临的最直接的生存压力。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生存威胁就是海洋污染,特别是噪声污染,由于鲸目的多数物种都靠声音交流,靠回声定位来捕食,因此听力对它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因此人们大量广泛的应用声呐进行科学活动,或者更常见的——进行军事活动,可能对鲸类的生存威胁甚大。不要小看这些声呐,一个常见的中频拖曳主动声呐的声强常常能达到200分贝以上,这比大型飞机起降时候的噪音还要大几十分贝。2000年,数头柏氏中喙鲸在巴哈马搁浅,人们就怀疑这与之前在附近海域进行的军事演习有关。
柏氏中喙鲸偶尔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水产科学》杂志2006年第25卷第10期刊登的王丕烈等人的文章,记录到了一头搁浅死亡在福建惠安的雄性柏氏中喙鲸。柏氏中喙鲸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在CITES中被列入附录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