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邻水发现“蝌蚪状”怪鱼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成都12月3日消息(记者刘涛广安台记者骆凤荣)“我们这里发现了一条怪鱼,他的外形好象蝌蚪哟。”记者日前接到四川邻水县合流镇听众打来热线反映,一群小孩在山上玩耍时发现一条怪鱼,这鱼头部圆鼓,小嘴小眼,酷似蛇头,当地老人和老渔民都说一辈子都没见过这种动物,这究竟是哪类动物,就连专业人员都说不出来。
为追寻怪鱼身世之秘,记者与当天上午与广安市水产站的工作人员一道前往打探。
当合流镇居民吴小双将怪鱼呈现在记者面前时,记者也被这鱼的怪象惊呆了,只见这条奇形怪状的小家伙身长大约20厘米,长相酷似“巨型蝌蚪”,头部圆鼓,小嘴小眼,酷似蛇头,在头部的左侧有一个一张一吸的小孔,而躯干及尾部形似鳗鱼,而鱼全身既没有鱼鳞、鱼须,也没有胸鳍和腹鳍,摸起来浑身滑腻。
吴小双兴奋地向记者说起了发现的经过,十几天前他与几个朋友到该镇高兴村8社山上玩耍,到了半山腰一个山洞旁,他们看到山洞里冒着热气,孩子们以为是一个温泉觉得好奇就进去看,结果在石头夹缝中看到一个像蛇头一样的东西,但他们也不知道是什么,于是,胆大的孩子就捡起石头敲了两下,突然石缝中冒出个像蝌蚪的鱼来,当时他们感觉好奇就抓了回来。
吴小双告诉记者,这条怪鱼白天不活动晚上活动,晚上还会发出“咕咕”的叫声像野鸡一样,他认为该鱼要么是变种鱼,要么就是还没有发现的鱼类。为揭开“怪鱼”的身世之秘,记者市水利局水产站的工作人员在吴小双的带领下来到位于海拔600米、华蓥山脉中一处叫石庙村胡家湾的地方,在一片密林中记者见到了发现怪鱼的溶洞,只见这处溶洞掩盖在繁茂的植被中,洞深大概有8米左右,地形险要,而潭底的水塘就是怪鱼的栖息地。
这条怪鱼会不会真如吴小双所怀疑的那样,是变异或未知的物种呢?广安市水利局水产站站长谭万烈通过对这条鱼的外形观察和它所生长环境的勘察,初步判定属冷水性鱼类,至于属哪个品种,水产站也暂时还无法确定,他们也猜测,这条怪鱼很可能是由于环境变化而引起的生物体变异。
谭万烈表示,广安市水利局水产站将把这条鱼送往水产研究所进行进一步的检验。
本驼鉴定结果如下:此乃一尚未变态的平底锅是也。继林业部门之后,水产部门也开始八卦起来。

平底锅,是某同学对牛蛙Rana catesbeiana的爱称,的确,一只成年牛蛙恰好能装进一个普通尺寸的平底锅里。
以下资料来自于中国物种信息服务中国入侵种名单
物种名称:牛蛙
鉴别特征:体大粗壮,体长152~170mm。头长宽相近,吻端钝圆,鼻孔近吻端朝向上方,鼓膜甚大。背部皮肤略显粗糙。卵粒小,卵径1.2~1.3mm。蝌蚪全长可在100mm以上。
生物学特性:在水草繁茂的水域生存和繁衍。成蛙除繁殖季节集群外,一般分散栖息在水域内。蝌蚪多底栖生活,常在水草间觅食活动。食性广泛且食量大,包括昆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还有鱼、蛙、蝾螈、幼龟、蛇、小型鼠类和鸟类等,甚至有互相吞食的行为。一年可产卵2~3次,每次产卵10000~50000粒。3~5年性成熟。寿命6~8年。
原产地:北美洲落基山脉以东地区,北到加拿大,南到佛罗里达州北部。
中国分布现状:几乎遍布北京以南地区(包括台湾),除西藏、海南、香港和澳门外,均有自然分布。
扩散原因和引起问题:因食用而被广泛引入世界各地,1959年引入我国。牛蛙适应性强,食性广,天敌较少,寿命长,繁殖能力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易于入侵和扩散。本地两栖类则面临减少和绝灭的危险,甚至已经影响到生物多样性,如滇池的本地鱼类,同时对一些昆虫种群也存在威胁。早期的养殖和管理方法不当是造成其扩散的主要原因。国内贸易和消耗加工过程中缺乏严格管理,动物在长途贩运和加工过程中逃逸现象普遍。
控制方法:应加强管理,包括对牛蛙饲养管理许可证、国内贸易和贩运的防逃逸措施以及对餐饮业的控制,以免入侵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改变饲养方式,由放养改为圈养。在蝌蚪阶段进行清塘性处理来控制种群数量。通过正面宣传和收购,捕捉和消耗牛蛙成体资源,以控制其在自然生境中的数量。
作者:谢峰.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