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表作品:高考迎考力戒低俗

(2022-07-11 15:52:54)
标签:

发表作品

文学原创

教育之声

高考迎考

有达作品

分类: 文学原创
高考迎考力戒低俗
  
发表作品:高考迎考力戒低俗
原载《湘潭日报》2022年6月2日第T1版        微也足道a/手机摄影 
       
        2022年6月2日,《湘潭日报》第A5版“湘潭教育”周刊发表了署名为湘潭市第一中学周有达先生的作品,标题为《高考迎考力戒低俗》一文。这是“湘潭教育”首创“教育之声”栏目的第一篇评论。当日,百度APP、搜狐号、网易之声、新浪新闻、湘潭在线等进行了全文转载。博文最后附投稿原文,供研究参考。


 编者按:
      言论是报纸的灵魂。为加大对教育领域热点难点焦点的发声和舆论引导力度,《湘潭教育》周刊推出“教育之声”言论专栏,敬请关注并欢迎投稿。


高考迎考力戒低俗

周有达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往年林林总总的花式迎考现象至今历历在目。仔细分析,有些语言表述夸张低俗,部分行为举止消沉颓废。可见,对迎考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某些迎考行为也亟待纠偏。
       一是励志口号应注重积极向上。复习迎考,拟几句“我心飞翔,路在脚下”“努力,一切皆有可能”等朗朗上口、昂扬向上的口号,确实能激励考生勇往直前。或者写几条“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争分夺秒巧复习,勤学苦练创佳绩”等雅俗共赏的标语,营造迎考气氛,鼓舞一下考场斗志也行,但万万不可以满口低级趣味或渲染功名利禄。如将“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不像角马一样落后,要像野狗一样战斗”之类的条幅挂在教室里,就与立德树人大相径庭了。
       二是宣传造势要拒绝猎奇噱头。每年高考,既是媒体宣传的重点,亦是热点,特别是快手、抖音、B站、微视和微博等自媒体,更是无处不在。其实,大家关注高考、关心高考、关爱考生,弘扬正能量、点赞真善美都无可厚非,倘若连篇累牍炒现饭,捕风捉影写猎奇,或添油加醋博眼球,甚至无事生非搞噱头,那就有可能僭越法律规范了。
       三是行动引导应符合公序良俗。各地高考,万众瞩目,为此也衍生出五花八门的送考仪式。比如考前大张旗鼓地集体组织学生去宗教场所祭拜、求神画符等行为。又如男教师穿着旗袍给学生打气,寓意“旗开得胜”,家长手举向日葵送考,象征“一举夺魁”等,这种现象就没有必要反复渲染。其实,送考者为稳定考生情绪、减轻压力来个击掌拥抱,为制造和谐现场、烘托气氛穿着喜庆点无可厚非,若将一场严肃的竞争性考试用一些无厘头的所谓仪式感来掺和,如家长要求考生穿上寓意“开门红”“一路绿灯”的红上衣、绿短裤,这样的喧宾夺主不仅无意义,甚至适得其反,徒增考生压力和影响考生情绪。
       高考涉及千家万户,需全社会关心与支持,但必须牢记,高考迎考不能过分娱乐化,服务高考也不宜包办代替。我们必须理性组考、送考,科学迎考、应考,共同为高考营造一片温馨明朗的天空。 
(作者系湘潭市第一中学教师)

发表作品:高考迎考力戒低俗

发表作品:高考迎考力戒低俗
发表作品:高考迎考力戒低俗

发表作品:高考迎考力戒低俗

发表作品:高考迎考力戒低俗


发表作品:高考迎考力戒低俗


发表作品:高考迎考力戒低俗



【原稿】
高考迎考力戒低俗包揽
周有达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往年林林总总的花式迎考现象至今历历在目。仔细分析,有些语言表述夸张低俗,部分行为举止消沉颓废。可见,对迎考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某些迎考行为也亟待纠偏。
        一是励志口号应注重积极向上。复习迎考,拟几句“我心飞翔,路在脚下”“努力,一切皆有可能”“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等朗朗上口、昂扬向上,又文采斐然、寓意深刻的口号,确实催人振奋,能激励考生勇往直前。或者写几条“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争分夺秒巧复习,勤学苦练创佳绩”“成功不等待佛系青年,高考只相信拼搏汗水”等雅俗共赏标语,营造迎考气氛,鼓舞一下考场斗志也行,但万万不可以满口低级趣味或渲染功名利。如将“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不像角马一样落后,要像野狗一样战斗”“为了自己的奥迪、爱人的迪奥、孩子的奥利奥,拼了”之类的条幅挂在教室里,就与立德树人大相径庭了。
        二是宣传造势要拒绝猎奇噱头。每年高考,既是媒体宣传的重点,亦是热点,特别是快手、抖音、B站、微视和微博等自媒体,更是无处不在。其实,大家关注高考、关心高考、关爱考生,弘扬正能量、点赞真善美乃无可厚非,倘若连篇累牍炒现饭,捕风捉影写猎奇,或添油加醋博眼球,甚至无事生非搞噱头,那就有可能僭越法律规范了。如以往出现在媒体上的“985、211车牌警车霸气护考”“学生考前集体拜孔子”“高考睡觉了是什么体验”“考语文之前,我被锁在厕所里了”等报道,姑且不论真假,就其事例本身对高考又有何借鉴意义呢?笔者认为,任何形式的媒体作高考报道,都不能搞低俗传播、恶化传播,更不能肆意制造焦虑恐慌来吸引流量。
        三是行动引导当符合公序良俗。各地高考,万众瞩目,为此也衍生出五花八门的送考仪式。一是迷信菩萨保佑。个别学生、家长为求心理安慰,考前单独跪拜一下祖先、祈求一下菩萨,倒也不必多言,但考前大张旗鼓地集体组织学生去宗教场所祭拜、求神画符等行为,那就是信仰丧失了。二是热衷谐音崇拜。如男教师穿着旗袍给学生打气,寓意“旗开得胜”;家长手举向日葵送考,象征“一举奇魁”等,这种现象就没有必要反复渲染。三是追求花式送考。如送考老师身着红战袍,背印励志语,挥舞决战旗,为考生亲手系上祝福的红绳等。组成什么“送考团”身穿“金榜题名”“旷世奇才”文化衫之类;将尾号带“5”的公交车挂上 “坐上305,定上985”等红色条幅。其实,送考者为稳定考生情绪、减轻压力来个击掌拥抱,为制造和谐现场、烘托气氛穿着喜庆点无可厚非。若将一场严肃的竞争性考试用一些无厘头的所谓仪式感来掺和,如家长要求考生穿上寓意“开门红”“一路绿灯”的红上衣、绿短裤,这样的喧宾夺主不仅无意义,甚至适得其反,陡增考生压力和影响考生情绪。
        四是服务方式需摒弃大包大揽。高考作为国考,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针对考试提供最好的服务也理所当然。但是,再好的服务也不宜越俎代庖,细连一张准考证都不让考生自主携带就有点矫枉过正了。笔者认为,高考本身就是一种选拔性考试,且平均录取率已接近85%,完全没有必要本可能由考生完成的事而安排送考人员事无巨细大包大揽,毕竟这些参考者也都是地地道道的成年人。试想,若这么重要的考试都会忘记带身份证或准考证,这么重要的考试都记不住时间或走错了考场,这么重要的考试都看错了试题或答错了位置,这种处事能力、这种心理素质,本身难道不就值得淘汰吗?!
       高考涉及千家万户,需全社会关心与支持,但必须牢记,高考迎考不能过分娱乐化,服务高考也不宜包办代替。我们必须理性组考、送考,科学迎考、应考,共同为高考营造一片温馨明朗的天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