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共同关注:与厅长面对面谈素质教育(六)

(2008-12-19 20:48:37)
标签:

共同关注

素质教育

教育调研

教育管理

教育

分类: 教育瞭望

共同关注:与厅长面对面谈素质教育(六)

 

    间:2008年11月19日至30日

        点:长沙·教育厅·今朝宾馆

        物:厅长、处长、“主督”、“督学”、“科长”、微也足道

    九、湖南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6易其稿,工作小组的成果获得了充分肯定,微也足道现将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粘贴如下(因此项工作还处于实施阶段,关于成果的原件仅披露本部分以飨博友):

        尽管我省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在思想认识、制度建设、队伍发展、保障机制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还是存着以下问题:

       (一)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思想观念在政府、学校、教师中还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

       1、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教育观还有较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部分学校从学校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学生发展出发,将提高升学率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全力为升学服务。在教育教学中,出现了只抓学生智育而忽视学生德育,只重少数尖子生轻视多数学生的办学行为。二是不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只重高考科目而轻视非高考科目,将抓质量简化为抓分数,并将各种考试、竞赛指标量化后层层分解,导致学生学习负担加重。

       2、将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成就的政绩观仍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把高考升学率当作硬指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成绩的第一标准,作为体现自身教育政绩的主要指标。二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导向下,一些地方政府把升学率当作对校长工作评价的重要标准,并与校长绩效工资挂钩。

       3、部分学校、教师对素质教育缺乏完整、科学的理解和把握。主要表现在:一是将素质教育与考试相对立,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二是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负”,简单地减少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作业量。造成教师不能精心组织教学,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三是对实施素质教育理解为加强兴趣特长培养和增加社会实践活动,文化课教学仍然不变;以“旧体制”运作“新模式”。四是将教育改革等同于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作为标签到处乱贴,人为地指定学校办学特色。

       (二)应试教育倾向在部分学校较为严重,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没有得到实现。

       1、学校德育工作被淡化。以选拔为主的高考主要看分数,以应试为主的教学重在抓分数,导致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发挥不理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教育被淡出,学校德育的作用和功能受到削弱。

       2、课程开设及学生分班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有的学校将课程开设与高考科目对接,文理分科越来越早。有的学校高考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就多开设什么课;还有的学校高考科目的课时总量超正常课时近1倍,而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课程开设却不到位,造成了学科间发展不平衡。此外,有的学校为抓升学率,设立重点班、特长班。有的学校因教师或教室不足,采取大班额、超大班额的形式组织教学。

       3、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部分学校为完成考取清华、北大人数、一二本上线率等升学指标,不按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的现象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学生在校时间越来越长,有的学校一个月只放两天假。课时、作业、考试愈来愈多,睡眠和体育锻炼时间越来越少。学生早上5点多起床,晚上11点以后才就寝,每天睡眠不足7小时。目前,这种过重的课业负担和不断升级的升学竞争,其重心正在不断下移,高考起跑线有的已延伸至幼儿园。

       4、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因一些学校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长期超负荷学习导致身心疲惫,无心向学,厌学情绪增加,对学习的恐惧增强。部分学生升学无望,逃学、辍学现象有增无减,少数学生常沉湎于网吧,经常聚众吸烟、酗酒,有的甚至心理被扭曲变态。

       5、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没有同步跟进。义务教育阶段推行就近免试入学后,淡化了考试评价,但升学考试取消后办学质量评价机制却没有同步跟进,导致小学教育质量下滑。中学的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等课程不需考试,但一时又没有科学的评价机制来引导,造成教学质量不理想。

       (三)师资的整体素质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仍有差距。

       1、部分教师应试教育倾向严重。一是只教书不育人,只针对高考内容来教学,只重视分数,冷落和排斥成绩差的学生。二是对学生评价不公,只凭分数来管理学生、评价学生,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上存在诸多不足。三是大搞题海战术,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发展。

       2、少数教师师德失范。一是部分学校从事第二职业的教师有所增加,“家教家养”现象较为严重。二是教师主动开展家访的人数越来越少,而家长“校访”的人数却越来越多。三是为应付检查,存在听课笔记、教案等做假的现象。四是扎根基层的意识不强,教师以逆向流动为主。五是少数教师利用职务便利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拿回扣。六是受利益驱动,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订阅资料实行统管代订,少数教研院(所)违规组织竞赛、考试,编印教辅资料。

       3、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部分教师不能准确把握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能根据现实需要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改变教学方法。二是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依然缺失,在学科业务能力上还不能做到正确对待课改前与课改后教材与教法内容的变化,“穿新鞋走老路”现象教学。三是部分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及应用能力较差。四是少数教师校本教研浮于表面,教学研究不够深入。五是部分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成长规律把握不准,“霸得蛮”、“耐得烦”等经验型教师较多,讲民主、有科学育人理念的教师偏少。

       4、教师培训效果不太理想。一是培训内容老化,培训方法陈旧,针对性不强。二是参加培训与不参加培训在教师任用上没有太大区别,缺少配套制度。三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导向机制还不太健全,缺乏制度支撑。四是学校没有专门培训费用,加大了教师培训的难度。五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工作量成倍增加,基本上没有节假日,使培训工作难以落实到位。

       (四)教学资源不足,办学经费短缺,教师待遇难以保障。

       1、教学资源供给不足且使用效益不高。一方面因政府投入不足,实验设施、设备,音体美、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性学习器材等教育资源达不到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如果要让学生充分使用学校这些有限的教学资源,则必然在人员配备、设备更新等方面增加投入,而学校又无法消化所带来的办学成本增大,使有限的教学资源难以充分发挥效益。

       2、新课程增加的人员编制经费、培训费缺口较大。一是新课程要求开设选修课,而增开课程并没有增加教师编制,导致学校不得不临时聘任教师,这部分增加的人员经费学校无法负担。二是为保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必须对教师进行大面积培训,但相关培训费用学校无力承担,少数学校将其转嫁给教师,又加重了教师的经济负担。

       3、教师待遇难以保证,衍生了各种各样的乱收费。一方面因财政只保证教师的裸体工资,如绩效工资、津补贴等并未发放到位。一些学校为稳定教师队,就变相向学生收取择校费、寄读费等来补充办学经费。另一方面,部分学校为确保教师待遇,也包容了收取补课费等乱收费行为。还有,一些地方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为弥补教育经费不足,违规“开口子”收费,使教育乱收费衍变成了收费乱。

       4、投入不足使学校负债运行。当前,在很大程度上学校要依赖办学收入来实现运转和发展。为将“生源”变成“财源”,学校只好多招生,自筹资金去扩大办学规模,不惜借贷改善办学条件,导致学校欠账越来越多,债务包袱愈来愈重。此外在争抢生源大战中,又诱发了学校用高额奖金吸引学生或奖励引荐者的恶性竞争。如有的学校规定,凡市中考状元来校就读奖励1万元;每招来一名学生奖引荐人500~1000元,对推荐学校奖励50~100元/人等。

       (五)社会对学校形成的升学压力偏大,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实施素质教育还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家长、社会对升学率的过度关注,使得应试教育长盛不衰,过大的升学压力造成素质教育推行困难。

       1、政府下达升学指标向学校施压。一是有些地方政府实际上还是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的标准,当作校长升迁的依据,决定着对学校基本建设的投入,影响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迫使学校不得不全力以赴追求高升学率而偏离素质教育的轨道。

       2、家长为孩子升学向学校盲目施压。一是部分家长以升学率的高低来选择学校,对孩子的关注主要是学业成绩,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升学率。家长认为封闭管理就是措施得力,节假日补课就是对学生负责;并主动请求学校补课,有的还代为收取补课费;如果不补课还认为是学校教学不抓紧,甚至威吓要转学、退学。这些压力使得学校不得不紧盯升学率。

       3、舆论及媒体的炒作给学校进一步加压。一是社会舆论不管办学环境与办学条件,片面地以升学率及考取清华、北大等重点本科的人数来衡量学校好坏。加之部分同类学校对升学率相互攀比,使得学校只能不顾一切地拼命抓升学率,而把对素质教育的深入贯彻当成“软任务”。二是每年的高考前后,各媒体针对高考的分析、讨论及相关报道连篇累牍,加之媒体对高考省、市、县“状元”、学校上线率、高分率、录取比例等信息的披露,不自觉地在全社会渲染着应试教育的氛围,让人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

       4、社会用人机制导向存在偏差。当前政府、企业和社会在录用公务员、招聘工作人员中重文凭,轻水平;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也助长了应试教育。有些招工录干的招聘条件盲目攀高,学历方面一般都要求全日制本科以上,导致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加之我国终身学习体系不完善,一次性完成学校教育成了人们的基本选择,也加剧了社会追求升学率的热度。

       湖南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其存在的问题其实比上述列举的还要多,有的比这还要严重,但上交报告不可能对问题写得太尖锐,更不能全部否定这些年来湖南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所以上述报告在行文上都说得比较委婉,措辞上也比较中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