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第二章 白云上的瞌睡

中国北京——国际航班——荷兰阿姆斯特丹——什物浦国际机场
摄影/微也足道
北京时间2007年3月21日13∶15,伴随着空气的阵阵呼啸,刹那间我们所乘坐的航班就离开了地面,在腾空而起的惊喜中感觉得到他在不断地爬升,倾刻间就进入了机场上空。俯瞰机窗外,只见北京的地面建筑像一幅巨大的棋盘时隐时现,并渐渐地被我们甩在了身后。几分钟之后,飞机插入云层,转瞬间又窜出来了。这时从机窗向外远望,只见窗外阳光明媚,机下白云朵朵,飞机好似飘浮在一望无垠的白云之上。
当飞机进入巡航高度后,我悄悄地解开安全带,打开了座位前的6英寸液晶电视的电源,摸索着熟悉他的各种功能及操作。通过闭路电视,我得知我们乘坐的飞机当时飞行高度为10700米,航速为757千米/小时,机外温度为-54℃,风速为逆风120千米/小时。北京到阿姆斯特丹的空中距离为8000多千米,按当时动态航速计算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为当地时间17∶02(即北京时间为3月21日23∶30,时差为6小时),总计航行时间为10小时13分钟,途经北京——蒙古——乌鲁木齐——俄罗斯西北利亚(Siberia)——伊尔库茨克(Irkutski)等的上空。
孩提时代梦想着能坐汽车,参加工作后想着坐飞机,过来的这些年一步步实现了这些小小的梦想。现在外出,对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倒也没有什么想法了,但真像今天一样要连续乘坐十多个少时的飞机,虽然并不恐惧,但也不知道好不好受,心里没底。因为飞机的空间比火车更狭窄,万米高空也没什么风景,只是白茫茫的一片,而且这期间还有10多个小时的时差要倒。因前往欧洲的时差为负,也就是说我们是坐着飞机在追赶太阳,相当于与太阳赛跑,即北京时间的晚上11∶00多,当我们抵达阿姆斯特丹后当地才刚刚进入黄昏(比北京晚6个时区),这样推算就相当于22日这一天我们的白天长达30多个小时。不过我想,在飞机上有电视可以看,有歌可以听,还有报纸杂志可以读,加上我们一行人数也不少,彼此间可以高谈阔论,也不会感到太寂寞,此时心情也就出奇的平静。也许是外出多了,见识也多了,反正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一看到同机的欧洲乘客,一种奇怪的感觉就挥之不去。因出发前我了解到阿姆斯特丹等欧洲国家当时的地面气温为-2℃~8℃,德国、法国还有小雪,所以我们许多同伴穿上了厚厚的冬装,而同机的几位荷兰人却只穿着一件短袖T恤,让我们感到反差太大了。心想,咱中国人的体质与欧洲人相比实在太悬殊了。
因平常坐的都是国内航班,这是头一次乘坐国际航班,感觉与国内航班相比有多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因波音777飞机更大,除头等舱外,座位的安排是分前后六个方阵,团队坐位安排一般从某列的最前面开始逐渐往后安排,这样进入机舱时就不会造成人为拥挤,有利于快速登机;二是机上服务更周到,因是南航的国际航班,语言沟通也无障碍,同时机上为乘客准备的正餐、饮料也比一般的国内航班要多,还可以免费喝点葡萄酒和威士忌,所以感觉很快乐很兴奋;三是每个座位前都安装有一6英寸的液晶显视频,并有4~5个供选择的频道,配有耳机,乘客互不干扰,且其中播出的飞机飞行高度、航速、到达目的地时间等动态信息,让人对自己的行程了如指掌,十分方便;四是为让乘客在飞机能充分地休息,机上为每位乘客配备了耳塞、眼罩及御寒的毛毯;五是机上还为每位乘客配备了一套微型洗漱用品,而四个卫生间居六个座位方阵的中央,安全门在机舱中间的两边,十分便于乘客方便和紧急情况下的疏散。
尽管在飞机上心情很好,但要打发这10多个小时也不容易。首先是想找人胡扯,不是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吗?但同座的全是“洋人”语言不通无法沟通,同行的人我也只是刚刚认识,加上每一排又只有一位我们的同行,要前后神侃也不现实,只好作罢。于是就先看电视、听音乐,把视频程序上所有的节目差不多全部看完了,时间又过了几小时,这时开始吃正餐了。吃完正餐,活动活动,方便方便,掐指一算航程还没过三分之一,于是拿出笔记本来写了点东西,然后又找几张报纸看了半天,实在无聊后,估计时间应是过了一半,就在“天上”打起瞌睡来。
朦朦胧胧中,只听见机上乘客吵闹声在不断增加,我睁开眼看了看座位前的液晶显示器,原来是快到阿姆斯特丹了。
这就是我第一次在飞机上度过的一天,总计时间为635分钟。在说说笑笑,读读写写,似睡非睡中的不知不觉中,飞机上的10多个小时就这样过去了。在此记下这一段美好的行程,留着以后慢慢回味吧。
相关博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