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中,没有“大家”的百年老校
题图照片雕塑说明:潭中在雄起
潭中建校105年了,当今校友中居然难觅一位大政治家或大军事家或大艺术家或大实业家或大教育家或大科学家……这一现象发人深省。
学校出不了“大家”,一定是这里缺少培养思想的土壤,因为思想一旦受到禁锢,行动就会浅薄,收获的就不会是龙种了。
仔细想想,这里与许多学校一样,人才济济,也不缺思想,而是令人窒息的人脉遏制了思想的张扬。
只考虑局部利益,为蝇头小利沾沾自喜的干部和教师,培养不出杰出人物,因为他脑中只有势利,缺少博大的胸怀。
只奉命行事,一味以服从为天职,不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者,不是一位优秀的导师,也培养不了杰出人物,因他们缺少文武韬略。
只知明哲保身的人,最怕丢身家性命,绝不管站在风口浪尖上,他们手下培养不了杰出人物,因为他们缺少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
只会高谈阔论的空想家,拥有的仅是一些没有检验的思想,亦培养不了杰出人物,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潭中教师,皆因人人想诗意地生活,所以常常在失意中度过,渐渐地对往事就集体失忆了。
其实,岂只是潭中如此,很多学校也好不到哪里去,有下列事实为证:
例1:教育部曾要求城市中小学不上早读,上学时间不早于8∶00,为何没有了下文?因为这是一场三方博弈。学校只要在升学率上得到了群众的喝彩,教育部令是天高皇帝远,奈何不了,所以他早读不断。家长只要子弟成绩好,能考个好大学,至于有没有遵守教育部关于不搞早读的规定他才懒得理。教育部令虽说一纸空文没有得到贯彻,但他已高度重视了,民不告、官不理,如此天下太平。这样一来,吃亏的是学生,受苦的是教师。
例2:名校办民校为何屡禁不止,这也是一场三方博弈。教育部及省级人民政府要为民做主,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故严禁搞假民办,只允许“四独立”的学校继续招生。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学校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教育这个“包袱”丢又丢不得,管又难得管,若不要他出钱办教育,当然求之不得。学校要改善办学条件,获得较好的发展,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所以对名校办民校下面都较暧昧。作为家长,本不想额外多出钱,但自家的孩子成绩一般若出点钱能享受较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就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结果老百姓教育支出不断增加,学校因敛财社会声誉每况愈下,群众对政府的信任越来越差。
例3:高中毕业会考尽管理由冠冕堂皇,可年年在搞。试想,高等教育文凭如此重要,国家都让各高校自行发放。在高考升学率达60%以上的普通高中,一些主管部门还有什么理由不放心学校的高中毕业考试。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毕业生,没有什么毕业会考之说,那时只要学校考核合格就可高中毕业。1990年起一些省搞起了高中毕业会考,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好举措,实行一段时间后证实是劳民伤财,各省都停了。可“下面”却说还要搞,其实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当然会考理由是提高高中教学质量,不好说是主持会考一年能买几万册或几十万册会考考标和几万套模拟试卷,呵呵,可增收几百万啊。当然,这样做绝没有好结果。学校教师为争什么会考合格率,拼命让学生百分之百合格,平时作业成绩没有了,实验操作考核没有了,社会实践学分没有了,好好的素质教育又因会考雪上加霜。更有甚者,为了数据报表上有毕业合格率达100%的好名声,该处分的也不处分了,该扣分的也不扣分了,该不合格的也合格了……不用再多说了,都是些公开的秘密,你也知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