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韵律
——读达达先生《无规则吟唱》随感
人们惯常的逻辑思维中,学理工科的人严肃而刻板,少诗情画意,但生活中却时有悖逆的例子,达达先生的新著《无规则吟唱》就是最好的佐证。该书既有对凡人小事的记述,又有对校园热点现象的追踪,还有对科学探秘的思考,体裁新颖的文章在作者或长或短的吟唱之中别有一番优美的韵律。
浪漫的往事、真挚的情怀构成了该书亮丽的风景线。作者出生在乡下,青山绿水孕育了他五颜六色的幻想,如今他虽然昂立讲坛,但岁月留下的诸多动人往事,随记忆的滋润在其心头依然香甜。即使闭上眼睛,儿时造就的松枝小桥,就会从家乡延伸到作者宽厚的内心世界。“离开故乡几十年了,那座自己造的小桥早已踪影全无,那座小石板桥和玄武桥也好久没有去探望过了,但它们留给我的印象却是难忘的”(《故乡的小桥》)。作者更难忘的是儿时雀跃捉鱼摸虾的小伙伴,通过怀念桥,在这承载理想的脊背上,展现出一个性格倔强,百折不挠的乡下少年追求理想的完美过程。《进城》则正是写自己走出狭小乡间进城读书,城里安家的打拼历程,其间的欢乐与曲折,脚印的短长与深浅,如乡间泉流之吟唱,音轻而韵味深长。人世间最纯真的感情有很多种,而同学少年间的友谊,是刻骨铭心永生不忘的。《老同学》一文中,作者与几位同学之间的友谊,在其朴素的文字中,洋溢着真情实感,当时看似平常的交往,如今回忆起来却有非凡的意义。也许是浓浓眷恋家园的情绪,作者在《旅游偶得》系列散文中,写景述物,有一种诗画美,“脚踩柔软深厚的苔藓落叶,呼吸着清新的自然、芬芳潮湿的空气,耳听松涛鸟语,不觉得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神游九寨黄龙》)。置身山水、荡涤凡尘,浓郁的思想情恋,使作者唱出了“告别了天涯海角,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我心头忽然涌上了一种思想的冲动”(《椰风海韵挡不住》)。故乡是游子之根,赤子梦魂萦绕之港,这种情愫,百诵不厌。
勇于思辨,追求真理,是该书的另一个特点。作者在《我为教师聘任制“看病”》、《发展特长,张扬个性》等文中,对当今教育存在的某些问题的探讨,显示了对真理追求的执着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作用,作者在《应试教育该“下岗”了》一文中,大胆地指出了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继而提出“改革考试和招生制度,抓学生兴趣特长培养”等观点,是思辨之光闪现;“别让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成为美丽的谎言”更是真理的呐喊。说此话是需要勇气的,其背后却深刻反映了作者热爱教育事业的真诚之感。为了使素质教育真正成为学校和家长的共识,作者对活跃校园科幻的实践进行了认真思考,认为“幻想是揭开自然奥秘并引导人们走向成功的最佳途径”(《都是科幻惹的“祸”》)。在《课间随笔》的系列文章中,作者提出“要培养有问题的学生,提倡有益的争论”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真是无规则的吟唱,它不流俗,发人深省。上述之观点,与作者的经历有关,作为校报的主要编辑,校园阳光雨露的滋润培养了他好思勤学的习惯,工作性质锤炼了他探索的胆识和博采众长的个性。《校报是学校的名片》一文,既是对《湘潭市一中》办报经历的总结回顾,又是办报思路的智慧展现。于是就有了新闻界人士的“校级报纸,专业水平″的美誉。这张校报既是传承文明的载体,更成为培育人才的摇篮,使许多有写作专长、热爱新闻的学生脱颖而出。《学海泛舟》、《化学解题》、《科普拾零》的系列篇章不但专业性强,也显示了作者深厚的知识功底和可贵的探索精神,达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
《无规则吟唱》是在理性的规则中唱出的浪漫曲,是浪漫曲中荡出的规则强音,它有文学的抒怀,论文的宏远,科学的畅想,逻辑的严密,是作者心灵世界飞扬出的优美旋律,一咏三叹。
(本文原载《湘潭日报》2004年7月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