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确认的罕见病有7000多种,约占人类疾病的10%,其中约80%为遗传性疾病,50%-60%在儿童期发病。中国约有2000万罕见病患者,带着罕见病出生,当然是不幸者。
从媒体报道有这样的一种病,1岁半儿子被查出罕见佝偻病,这种佝偻病并不是一般的营养性疾病,也不是补充维生素D或晒晒太阳就可以治好的。这种先天性的代谢性疾病每年要花费100万元特效药,而且患者也很辛苦,患者与家庭负担难以承受。这样的患者在中国这样大数人口中,数量不少。然而,他们是意志坚强,对生命的追求甚于其他人,他们中有不少像霍金这样对社会有杰出贡献的人,他们不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他们承受着巨大的身体与精神负担在默默地、自食其力地耕耘着自己的梦想。
然而,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解决罕见病的问题是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各方面协同推进才能做得好。我国对罕见病的认识,随着“冰桶挑战”接力活动以后,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我在任的时候,每年都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慈善活动。然而,今年是第14个“国际罕见病日”了,虽然国家不断修改政策,尤其是医保政策,实际上是“有改善,有距离”,甚至还存在较大的地区性差别。尤其一些保障能力强的地区,保障水平却跟不上保障能力弱的地区,这就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认为,有两项工作可以着手进行。首先,医保部门要切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诚如罕见病宣传积极推动者黄如方先生所言,加强对本地区罕见病患者生存状况及诊疗医保调研工作,这样才能精准解决本地区的问题;其次,政府还有积极支持对疾病与药物的研究,尤其是恰当地扩大出生缺陷基因筛查面。我们有成功的案例。比如说,国家对出生缺陷的筛查重视之后,就大大减少出生缺陷的人数,日后家庭与社会负担和社会问题就逐年减少,因病返贫少,扶贫解困工作就见效,就“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