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医院的服务能力是要抓的
(2015-06-12 10:37:01)
标签:
基层医疗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医疗改革 |
分类: 医生哥谈医改 |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如今,全国所有县(市)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如火如荼。在这份《意见》中,“提升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被单独列出,包括了加强县级公立医院能力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虽然过去几年,中央和地方对县级公立医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好像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患者依旧往大医院跑。其实,之前的投入主要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硬件方面的建设。当然,“大病不出县”仍未实现,也说明我们的软件建设还远未到位,县级公立医院的服务能力远未满足患者的需求,仍有待提升。究竟如何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的服务能力呢?我认为,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落实县一级领导的责任。如何让县领导重视呢?按照之前的投入方式,虽然花了很多钱,买了很多仪器,配了很多救护车,但现在,这些救护车很多也生锈了,而且有些县根本没办法养护,因为根本养不起;配了一些简单的自动生化仪,可是有的不会用,有的坏了却不会修,即使是维修很简单,也还是使用不了。所以,关键还是在人才。政府投入的钱不仅仅是用在房屋建设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运行机制上,这正是需要领导重视,需要领导亲自抓,亲自督促。
第二,开展全面的市场调查。这是全面规划的第一步。前一段政府投的是试点医院的钱,可能只够一个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资金,无法普及到全县所有的公立医院。因此,一定要调查清楚哪一个县级公立医院才是这个县的龙头,因为这决定了资金使用的对象,若对象错了,资金可能不足不说,重要的是让百姓受益的投入目的将被大打折扣。
那么,怎样调查哪一个医院才是龙头呢?首先,要研究“大县”的定义。简而言之,就是辐射范围,医院服务的百姓有多少,范围内的医院有多少,医务人员又有多少?其次,研究各医院的定位。各个医院的服务能力在本地区排在什么位置,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知识架构又如何?再次,研究医院的布局。有的县既有肿瘤医院又有骨科医院,而且全在县城,那么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方便群众看病?因为不可能全部建设,若全部建设,那要建多少?就算资金充足,会不会出现重复建设的问题,之后衍生出过度医疗呢?有些重感冒确实是需要住院,但是不是所有的感冒都需要住院,都需要打吊针呢?糖尿病要不要住院呢?当然,这也涉及医疗模式的转变,但是这与布局息息相关,如何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如何让百姓得实惠还看得好病。还有,研究发展县域的“第三方医学检查检验诊断中心”。既然要将资金用在刀刃上,那么就要尽量减少重复建设。现在鼓励的“第三方医学检查检验诊断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重复建设的途径。比如说一个市级医院和一个县中医院离得很近,那么市级医院需不需购买MR、CT?一定需要,因为要自食其力。可是县级医院呢?因此就造成了两个医院互相竞争,争到最后可能是市级医院脱颖而出,县中医院可能就成为一个科室。这么多医院,设备是需要的,可是我们的一贯思维就是有多少医院就得有多少套设备,可是这么近的距离就有两套,合适吗?显而易见,两套设备之下,两个医院肯定是争着吃,结果受损的还是百姓。所以,我提出一个建议,两个医院分开,并建立“第三方医学检查检验诊断中心”。不管是从区域布局,还是从设备的有效利用、防止过度医疗、防止恶性竞争,都将起到非常突出的作用。
或许有人对“第三方医学检查检验诊断中心”产生疑问。其实,后勤社会化也是我们医改的目标,但是现在我们有没有把后勤全部集中起来?集中的权力在于县级政府和卫计委,只要有能力、有干预权的,说到底就是有资金的,也就是现在这5500万,是否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第三方医学检查检验诊断中心”?也就是服务外包,不需要每个医院都配备一套设备。也许很多医院已经后勤社会化了,如果把医学检查检验和诊断都集中起来,通过招标、竞标,成立一个全市或全县的服务处理中心,不是更专业、规范与便捷吗?
我是病理出身的,很早就提出独立病理中心。现在更有可能,因为有网络了,只要培养技术员,保证了制片的规范化、标准化,然后就是数据传输。对于病理诊断中心,如果县级能力有限,可以再往上一级,市级、省级,甚至跨省。其实很容易实现,就是传输的问题。这些都是提高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的根本。为什么现在医生下不去?待遇工资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平台,因为医生的平台是靠辅助诊断。一旦没有辅助诊断,患者就会流失到市里、省里。如果有一个全省的或者全县的“第三方医学检查检验诊断中心”,并且对所有人开放,一来能够保障质量,二来县级医院能够留住医生,为患者提供服务,三来有益于县级卫生局进行质量控制……可以说,“第三方医学检查检验诊断中心”优点多多。
第三,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吸引。这是全面规划的第二步。我认为,医院是为医生提供服务的平台,医生是为患者提供服务的主体。我们不要再感情用事,说医院是为患者提供服务的场所,试想一下,没有医生哪有患者?不管是县级医院、专科医院,还是社区医院,怎么提升服务能力?关键就是医生。所以,不管是社会办医,还是其他什么主体办医,最后还是要吸引到医生。
当然,医生同质化的培训是最重要的。这里的“医生”是整个大概念,包括技术员、卫计人员等等。怎样制定培训计划呢?我们就要从以下这些问题着手:以现有的全科医生培养为例,我们的全科医生培养是不是同质化?有没有每年在继续教育上都促进医生进行技术、知识更新?同时,待遇方面怎么留人?培养出来的人才怎么留下?有时候并不是高薪就留得住人,平台、政策和就医环境都很重要。如果培养出来的人才留不下来,那是很糟糕的!
也有人提到医生工作室的概念,我认为医生工作室是辅助医疗下沉的很好的办法,它可以为县级公立医院的医生提供平台,这就涉及到在医生多点执业的大环境下,医院和医生怎么去适应的问题。我们不是主观地将人拒之门外,这是最愚蠢的办法,但是把头伸到沙里面更愚蠢。我们要积极去迎接挑战,去创造一个吸引医生的环境。
我们现在是“鼓励”的政策,但是完全失败的。我在国务院专家会议上提出,我们要改掉“鼓励”两字,不是“鼓励”医务人员到基层,而是“吸引”医务人员到基层,这才符合“市场推动”。既然是“市场推动”,就不是以过去的工资制来推。以前在县级医院工作,工资水平至少处于当地中上水平,那时候县级医生的收入可能是三十几元,省级是四十几元。
第四,加强信息化建设。这是全面规划的第三步。我把“信息化”形容为纲举目张,不管是健康档案,还是疾病控制、传染病等等,更重要的是医疗信息的共享,是急诊的一种现场呼应。这些和信息化密切相关,而且以目前的水平和能力,都是能够做到的。
我曾经也提出了“网络全科医生”的概念,现在再加“制度”两字。“网络全科医生制度”应该由政府养起来,提供的是有偿的服务,通过网络为百姓提供健康、防疫、病后追踪、养老等。我们现在还提出“家庭医生”,家庭医生是需要签约的,其实签约就是锁定客户群。但是,如何考核全科医生呢?难道以做一份病历15元、做一份健康档案15元来考核?不是!这些全部是没用的,一不能流通,二是作假,又有什么用?
我们要做的信息化建设应是数据能够流通与共享的。每一次服务就有一次信息的记录,就是一个能够流通的信息。所以,我们如何认识信息化建设十分重要。同样,医疗安全也可以通过信息化来管理,因为所有的工作行为已经被记录在大数据库里。一般人认为,大数据就是医院自己的基本数据,其实这个认知是错的。如果能把真正的大数据整合起来,那是很了不起的,包括一些可穿戴性的设备。虽然目前这些设备不够准确,但是通过大数据中种种数据的连结分享,就能够确保它的准确性,从而成为有用的数据,所以大数据的连结是一个总的趋势,一定要将大数据列入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关键在于提升服务能力,或许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问题和挑战,但是只有明确了具体的规划实施方案,才能真正合理使用资金,使当地百姓受益,使更高层的领导认可县级公立医院的改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