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营与私营可以一视同仁吗?
目前人们讨论公立医院的弊病总是以“效率不高”为由,这是不确切的!试问,有民营医院感贷款17亿办医院的吗?如果要贷款有公立医院这么容易吗?难道银行家是慈善家吗?所以,我们在讨论公立医院改革的时候,集中点就是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政府为什么要办医院?是否公立医院亏本了,政府就不办?答案不用说,都是很明确的!
以上的理论如果没有问题的话,我们再讨论“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可以一视同仁吗?”这个话题。这个话题的背景是:政府主导什么?市场能做什么?
昨天,《医药报》的记者关心起我最近的动态,也许我关注其他社会问题多了一点,医改话题似乎冷了几天。正如我的网友指出一样,“我们就爱看你的医改文章,和人生的哲理文章”
,其实,我无时不在思考医改的问题,想我这样深思的官员“舍我其谁”(网友语),我在其他哲理文章也融入医改的话题。大家可以在我的博客留意到。
当前我思考的是三级医院评审,政府的三级医院要求政府做些什么?在一个就是开放社会资本与外资进入医疗行业的战略。
《医药报》的记者给我出了一道题:私营医院可以与公立医院一视同仁?真的能一视同仁嘛?这样的话,公立医院没有什么竞争力了?
我不知道大家对这道题如何解。如果按照我以往的观点,在大家都处市场的环境下,为了为民营医院留出一点空间,政策第一步是同在一片蓝天下,享受同等的待遇!事实上,广东早于中央就出台了《关于加快广东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意见》,而且基本上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了。其实,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根本就不是一视同仁的概念,因为两者体现不同出资人的意志,各自有自己的发展方式和经营理念。
首先,愿景。提出“一视同仁”的口号必须在同样的经营理念和性质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大家同处一个市场的环境下必须遵循的游戏规则。
其次,体制。新方案已经明确公立医院改革主要是公益性的回归。言下之意,公立医院要从过度市场化的环境“回家”,因此,各司其主,“志”不同则道不合。如果是政府办的医院,不应该是赢利,而是提供具有福利性的医疗保障。民营资本虽说也可以参加其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但是有多少民间资本愿意在低成本下运行?请大家注意的是:目前的运行成本谁能知道个透彻?公立医院是在低成本下运行么?显然不是!因为,民营医院在低于目前公立医院运行成本下,一样可以混得不错。这也是民众觉得不应该补偿给医院的一个感觉!我们的补偿机制应该是在核准运行成本之后,政府通过补贴给医院,然后提供低于成本的价格服务给民众或提供给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群。
第三,形式。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本来就是互补关系,不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合体。买服务,应该是在同等条件下买。如果政府办的医院,也通过向自己的医院买服务,这是一种什么体制呢?所以,属性不同,难以“一视同仁”!
第四,回归。公立医院如何回归公益性,政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走到最后,一定是厘清政府自己要办什么样的医院和有能力办什么样的医院?目前公立医院已经占据了本来是民营医院发展的领地,这种状况不予以明晰,又何来“一视同仁”呢?可以这么说吧,政府如何把放荡不羁的市场化道路上奔跑的公立医院拉回来,不再成为不归路上浪子。或者这么说,政府有没有让公立医院“改邪归正”或从“失足医院”拉回来的能力呢?如果没有,政府该做什么?
第五,观念。目前我们的大小政府虽然都说办好公立医院,但是很多时候公立医院的概念已经被扭曲了。有一位院长在英国进修的时候,教授请我们的院长们谈一下自己国家公立医院的运行情况,当听到我们院长说我们的政策是“以药养医”,政府不给于投入的时候,这位教授就说,你们那里是在办公立医院呀!这下,我们不要说别人不懂中国的国情啦!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这样办医院的!而且这种观念至今影响着我们大小政府。这种扭曲了的观念恐怕不是一朝办夕可以扭转过来的!要纠正根深蒂固的观念比拆一座摩天大楼还难!
“中国的公立医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立医院”这句话震撼吗?如果戴着公立医院的帽子,不给公立医院应该有的待遇;或者戴着公立医院的帽子,走的是市场化的道路。这有什么“一视同仁”可言呢?
医改不是大包大揽,这是市场派和政府派难得的一个共同点。但是在分工合作上,似乎谁也不愿意“正本清源”。我认为:政府办自己该办的基本医疗,扎扎实实地办好,同时加强对医学科学的研究。对于政府不可提供的,让市场去操办。如果民营可以忍受基本医疗的成本压力的,政府当然可以购买,同时民营医院可以竞争政府的科学项目,政府也可以购买民营机构的科研成果。我们应该鼓励民营在特殊医疗、特色医疗,包括:高端医疗,专科医疗,健康管理上做大做强!而不是鼓励他们在基本医疗上与公立医院争“利”,这就是“正本清源”。如果真得是“正本清源”了,民营医院是不会涉足基本医疗的,只有慈善医院会协助政府。大家应该知道,慈善医院的出现时在政府无力的情况下的一种社会的志愿行为,社会经济发展了,慈善医院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高端医疗本来就是市场做的,但是公立医院乐此不疲,究其原因是因为一点补偿!叫做:“体”外损失“体”内补。纵观国际,有多少国家的公立医院有高端服务的?如果是市场化国家的,高端人才多是在民营机构。在这里,我们自然就会想起人才流动的问题。目前的体制是不利于人才的流动,人才也无法流动。人才流动的动因是:自身价值的实现!现在我们担心的是如果医生资源流动起来,可能他们一部分也会倾向于去市场化体制的医院去。谓之:国有资源流失。
我们确实太小气了,人才如何流都是在中国的国土上,难道留到国外就是正常的流动?我们确实不要怕公立医院专家“流失”到民营机构,应当在机制上允许流动,尤其是政府无法供养这么多专家的情况下,让他们在市场环境下享受应有的待遇!体现他们的真实价值!专家们是否愿意流动,这决定个人的价值取向!应该让人有选择,而不是设置认为的障碍。古巴最高级的公立医院专家的待遇不比一般的公立医院的待遇高,反而低。因为专家们的价值观都在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在学术上,有在应用上的,各取所需!
再说,目前我们的晋升制度就是一大错误,诱导人人高科研,而我们的科研质量众所周知:假,劣,空,虚!好多课题研究了也就研究了,结束了也就封存了。基层医院何必要科研立项呢?能有条件做科研吗?我认为,领到科研题目的就应该写论文,搞科研与搞临床不可能用同一尺子量度,科研人员的晋升阶梯与临床应用型人员的应该有所区别。我们鼓励临床医生写经验论文,而不是作为晋升的阶梯!事实上,现在的论文都是为了升职称,一旦达到了理想的彼岸,大多数人是没有继续写论文的冲动。毕竟写论文不可以混饭吃,除了少数质量高的、名气大的专家写的论文被杂志主动约稿外,大多数没有质量的论文要走后门才可以刊登。单纯为了提高知名度去写论文的人,毕竟不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