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浪和腾讯微博花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将三年前的映秀故事讲完了。这个故事是不完整的,但是是很真实的。因为,我这里仅仅是回忆我的经历,111名队员的回忆依然在她们的脑海里,永远铭记在心里。今天,我将用《废墟上的蓝马甲》中的“梦回映秀”这一章节来回放当时的心情:
6月8日。已经回来五天了。廖新波打开了队友孙炳刚的博客。孙炳刚是广东省卫生厅医政处主任科员,也是医疗队的成员之一,是廖新波的最好搭档。在这次救灾中,他既是联络员,又是后勤,一直默默地支持着医疗队的运作。跑上跑下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像是一只“轮子”。在液晶屏幕上,映入廖新波眼帘的,正是轮子新帖上去的一篇文章:《梦回映秀》
从映秀回来已经近十天了,但汶川映秀的印记却难以抹去。或许这种印记在忙碌的时候可以被淡化,被暂时替代,但当静下来,进入没有人、没有事打扰的梦间,这种印记却总在翻腾。所以,我这些天一直梦见映秀那倒塌的楼,那危险的上游的水库,梦见浸了水的帐篷。所以,我这些天一直梦见那些生死与共的队友,患难与共的兄弟姐妹。回到广东,大家各分散,这些日子来,你们可好?你们终于在床上睡够了吗?你们吃到红烧肉了吗?梦见映秀堰塞湖了,水冲向映秀,大家把帐篷转移到了山顶上,看着奔腾的水,在担心安不安全。梦见大家从营地冲出去,去镇里救病人。梦见队员们在倒塌的中学的教学楼里穿梭,与那些遇难的学生对话……映秀虽然艰苦,但却很简单,简单到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在那里都会把自己献给抗震救灾。那里,人与人之间也好简单,好亲切,大家为了同一目的来到一起,战斗在一起,所以,不分兵民、不分高低,谁见了谁,都会热情在打个招呼、点个头、握下手,那是真切的战地情义啊!好想回到映秀,再为那里做些事……
看着这些文字,廖新波感到眼睛湿润了,在映秀镇战斗了十几天的情形一下出现在眼前,廖新波怀念起映秀的山水,怀念其他的那些战友。他只觉得有满腔的话想说,他开始在屏幕上敲着敲着,敲下了这些文字:
轮子你回来了,
我也回来了,
与你一样的感觉,
一样的梦。
活着多好,
简单地活着更好,
因为除了生命,
一切都不是你的!
我今天就回去了,
哪怕是短暂的,
哪怕是那么一个小时!
因为,那是梦的开始!
映秀,一个美丽的名字,
却刻记了悲痛的故事,
那里有抹不去的回忆,
也有生死与共的真情!
生命的轮子无法休止,
情感也无法睡眠!
同床可以同梦,
患难可以同当!
回来了,
很不容易,
鲜花可以掩盖我们的泪水,
却怎能掩埋那无声的悲恸呢?
我们也许被称为英雄,
也许这是当之无愧,
也许你会说我们有点狂,
但是你永远不知道——真的不容易!
我们已经回到过去,
这就是继续努力工作,
珍惜自己的生命!
因为,我们已经英雄过!
行走在裂缝中
不要轻易说“不”,
也不要轻易说“是”,
你还是你,一只无从休止的轮子,
我还是我,一名永不靠岸的水手!
是的,每个到过映秀镇的队员们,都知道这已经不是一次简单的救援,而是一次灵魂的洗涤。廖新波还记得队员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石汉平教授说过的话,他说对一个医生来说,参与抗震救灾比在国外进修几年的经历珍贵得多。在国外是学技术,在这里是净化灵魂。
廖新波也还将朋友发给他的短信保存在手机里,是的,活着真好。地震不管你有钱还是没有钱,不认着你是乞丐还是富豪,汶川的楼板也不知道你的帽子有多高。虽然是简单的词句,却蕴含了最纯朴的真理。人生在世,追求的无非是价值的体现。而价值并不是用财产的多少、官职的多高来衡量的。廖新波的目光停留在了台面上的那张全家福,他觉得,活着是真的好,只要他能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就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
很多经历过映秀这样艰苦、艰辛和艰险日子的队员对映秀有一种难以磨灭的印记,有一位第一批换防回去对依然留在映秀的廖新波说到:
廖厅您好,
中央台又见您光辉的英雄形象!甚是想念!回来两天.夜不能寐,常常回想起灾区的点点滴滴,恶劣的环境真想早点离开,可是一旦想回去。如有可能还是想回映秀去为灾区做点工作。
两则记者的赞叹:
“波子英雄,把最深沉的情感以最夯实的方式表达出来,敬慕您!--一个永远站在风口浪尖顶天立地的男人!”
“您是医生哥波子么?忙碌了一个上午一定很辛苦吧,我一直是波菜,很偶然得到您的联系方式,向您在灾区的英雄表现表示致意!我是一个南京的记者,虽然没有被单位派去灾区采访,但是一直通过博客关注着您在那里的救灾工作,希望您保重身体,早日平安回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