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茶座】
臣为君之镜
唐太宗最大的优点是虚怀纳谏,这可能是不争的历史事实,至少在唐太宗对待魏征时期。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汉族,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唐太宗又痛又爱的谏臣曾经是太子李建成的旧臣,曾经力劝把秦王李世民干掉,认为李世民有异志,早晚必图之。你不干掉他,将来他会干掉你。结果太子顾及手足之情而不顾。后来忠言变成残酷的事实——太子被被弟弟李世民干掉了。对李世民掌权之后,当然要问罪魏征:“你小子挑拨离间,你想怎么死,自己挑一样死法吧!”魏征面无惧色地说,你要是用我的话,我能像忠于太子那样忠于你。李世民觉得这个主意不错,那你就给我提意见吧!
当然,李世民使用魏征,魏征却没有改变原来的性格,屡屡庭争面折,当庭跟皇上争,一点面子都不给,皇上当然是“自讨苦吃”了。甚至大喊:“我宰了你,你信不信,我宰了你!”
唐太宗能忍耐,当然有一位贤内助。往往唐太宗气急败坏的时候,都是皇后给散火了。皇后认为有了魏征该祭祖了。皇后认为,主明臣直。魏征这么直,因为你是明君圣主;再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皇上本来就不容易听进不同意见。大家都拍你马屁,不敢说真话,只有魏征这样的人说真话,简直是朝廷社稷之福啊!
现在看来,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个聪明贤惠的女人。唐太宗从此以后坚定不移地重用魏征了,封到正二品御史中丞,专门负责监察,给皇上提意见,跟他结成儿女亲家,公主嫁给他儿子,儿子最后也升到二品。
此时的魏征更是“有恃无恐”地勇敢提意见了,据说一生提了200多条意见。
魏征病重了,皇上过府探望,拉着他的手依依不舍,不愿意看到魏征离开人间。魏征到了不惑之年就死了。唐太宗感慨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子殂逝,遂亡一镜矣。”这就是意志流传到今天的“三镜”。魏先生一死,少了一面好镜子。也有人说,失去魏征失去了一半天下。可见一个稳固的政权都么需要向魏征这样的谏臣,注意:不是歌功颂德的人,也不是不是维维是诺的人,更不是噤若寒蝉的人,而是善于提意见的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