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医的方法可以研究中医?

(2010-11-10 06:43:08)
标签:

中医

价值

杂谈

分类: 波子杂谈

【昨日感悟】真话说出来了,真舒坦!

 

西医的方法可以研究中医?

 

   最近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与中医生,与中药商,与医药界以外关心中医的各界人士谈到中医,无不感叹。对于现在中医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子引起不同的争鸣。而高层又采取一条什么路径去发展中医,看来走的是一条“无可奈何”的路子。我不是极端分子,我不盲目迷信西医,也不盲目崇拜中医,但是,我真的很希望中医在“中”的原色上更加鲜艳,继续发展好。“无可奈何”是什么意思呢?我一时说不清楚,可能山东省平邑县中医医院的庞宪清医生的“中医现代化不是‘西化’”一文可以说出一二。他认为:中医真正的优势就是疗效,疗效才是硬道理。所以,在中医现代化时一定要坚持中医特色,在临床中运用中医思维,辨证论治,避免全盘西化。
 
    详文如下:

 

    目前,中医药工作者的任务和职责是:坚持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与三因制宜的基本特色不动摇。中医现代化绝不能丢弃自身的根基,泯灭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不能削足适履。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现在,对中医现代化的看法,在报刊上可谓比比皆是。但有些舍弃中医药根基的所谓“现代化”,实为西化。表面上的“衷中参西”、或“中西医结合”,实际上是“衷西参中”,甚至“衷西弃中”失去了中医特色。
 
    例如,以西医的“辨病”代替中医学复杂的“辨证”,这是非常不妥的。中西医学是二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治病强调辨证,不但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还要随着病情的变化、发展,标本缓急而灵活用药。因此,绝不能以一种方法对应一个病,或一病固定一个或几个协定处方去解决实际问题。
 
    还有以中药西用为现代化,发热感染就清热解毒,便秘就用含大黄酚的药物,心衰就用含强心甙的药物。这样的中药西用是脱离中医临床实践的,不能反应中医固有的疗效。以银翘散统治四季外感的失败以及日本小柴胡汤治死人等,就是违背中医辨证论治方针所造成的结果。
 
    有人说量化、客观化就是现代化。多年来,国家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动物模拟试验研究,为中医的证候进行量化,客观化研究,对中医证的微观指标报道也屡见报端,但对临床促进作用不大。
 
    传统中医在小柴胡汤证辨证时强调:“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中医临床有时要舍脉从症,有时要舍症从脉,还有真寒假热证、真热假寒证、真实假虚证、真虚假实等复杂情况。因此,辨证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机械的规范,无法取代丰富的辨证内容。因此中医不能绝对追求量化、客观化。
 
    有人以统计学“个例不能说明整体”的观点来否定中医疗效。认为中医要证明自己有效必须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处理就是中医现代化。但临床实践中很难遇到秉赋体质、发病原因、临床症状、病情病程完全一样的两个病人。若按统计学处理要求,这样就失去了比较的意义。
 
    当然,中医的治疗原则也是可以验证的。只要辨证一致,就可以用相同的治疗原则,甚至相同的方药去治疗。说到底,仍是“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因此不能否定统计处理的作用,但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认识中医个案的价值。个案体现的是辨证的重复,不是辨病的重复;是治疗原则的重复,不是一方一药的重复。
 
    现代医学虽已发展为全人类共同依赖的医疗手段,但中医仍是独具魅力的医学体系。在国外,中医药开花结果、备受欢迎;来中国留学的尤以学习中医者最多,这又说明了什么呢?不言而喻。

 

   我把庞大夫的观点转告大家,并不是说他的观点就是正确,我毕竟不是纯粹研究中医,因此可以评价中医的必定是业内有学之士。单纯一句西医的方法研究中医难以回答所有的问题,但是西医是否养活中医又是一个话题。广东正在把中医的元素发挥在未来的医改中,如何才能真正走上正道呢?如何才能使中医不是“依附”在西医的这张皮上呢?不是很值得政策制定者去研究吗?有人建议,政府要真正扶持中医,必须采取“包养”的办法,让中医不因为了经济收入而采用西医的不必要的检查,如果需要检查,也与中医师的收入无关。当然,西医师也不能与检查的收入挂钩。我也说过,假如我们的医生,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他的知识价值得到体现之后,不应该与其他类似药品、检查等有利益的关系。因为薪酬制度与机理机制迫使我们的医生通过检查和药品来维持生存的,我们的医师也不会采用所谓的“薄利多销”来为医院创收。中医生也好,西医生也好,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各有各的精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