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医疗改革日本医疗 |
分类: 医生哥谈医改 |
告网友:到28日前我休假了,可能博文不能每天一篇,敬请谅解。
日本医疗体制也可借鉴
日本医疗机构的数量一直呈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实现了全民医疗保险后,以私立医院为主的增长趋势更为明显,但是近年来医院数量出现了减少的趋势,而诊所的数量却有持续增加的趋势。另外,医院病床的数量也呈现减少的趋势,但是由于全民医疗保险及1973年老年人免费医疗的实现,促进了病床数量的增长,目前已经超过了全国病床的实际需求。
以全民医疗保险为基础的自由就诊形式在充分满足患者就诊需求的同时,却造成门诊和住院率居高不下,患者到大医院就医产生了“3小时等待3分钟看病”的现象,而且由于大医院和中小医院及诊所之间、各医院之间职能划分不清、功能定位不准,没有形成合理的上下转诊机制,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另外,从患者的住院环境来看,不论是急性期患者还是需要长期疗养的患者、或是需要介护服务的患者,住院环境和病房条件已经不能满足他们提高住院期间生活质量的需求。
日本医院管理现状
一.
由于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医院数和床位数也快速增加。床位设置出现过剩,不少医院床位使用率在80%以下。为此,日本卫生管理部门采取以下措施,并用法律形式予以明确。一是严格规定了医疗机构设置审批的权限。都道府县市要新设医疗机构或增加床位数,必须由该区域的政府提出申请和报告,然后由厚生省审批确认,审批权限集中在厚生省。二是实行计划医疗。1985年《医疗法》明确了计划医疗,所谓计划医疗主要是强调医疗区域为单位配置必要的床位数,医疗区分为三级,能提供高度特殊性医疗服务的为三级医疗区;能提供普通住院医疗为二级,现全国划分为314个二级区域,必要床位以二级医疗区为设置单位;一级医疗是社区保健区,是从事医疗保健的最基本单位。三是明确医疗机构的功能,1992年对《医疗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改,这次修改着重于医疗机构功能,设置了两大医疗机构群,即能承担高度医疗的“特定功能医院”与适合疗养的“疗养型病床群”,对特定功能医院基本上强调转诊制度。这虽然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民对医疗的选择权,但对各类医疗机构能发挥各自功能和特长,充实和强化社区保健,是医疗管理上必不可少的程序。同时,鼓励“家庭介护医疗”,把长期需要住院治疗或疗养的病人,转入“家庭介护医疗”。四是实施医疗机构之间联合,特定功能医院逐步转向急诊、住院医疗,一般不设门诊部,根据病情与病程进行双相转诊。
如何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群众需求和医疗工作来设置配备医疗机构床位数,日本的做法在不少方面可以值得借鉴,特别是医疗保险实施后,对医疗资源供需平衡、转诊制度、医疗机构的功能界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政府对医疗机构设置与布局的宏观和行业管理,进一步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发展方向和功能是医疗管理的根本取向。
二.
关于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日本是一个卫生法制健全的国家,仅涉及到医疗服务和医务人员权利义务等方面的立法就有14种,主要有《医疗法》、《医师法》、《护士法》等,医院的各种制度和规范都是非常健全的。在医疗质量的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管理诸环节中,涉及到基础医疗质量管理,各医院均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规范以及岗位技术要求;在环节质量中有规范的各项工作制度来贯穿;众多的医疗行为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都成为绝大多数医务卫生工作者行为准则,非常自觉地、严格地履行职责。而对医院管理部门来说,他们关注的是终末质量,关心的是平均住院天数的多少,每一出院病人平均费用是多少,因为这类指标既综合反映了医生的工作质量又反映了工作效益,更何况医疗保险给付过程中对其有制约。同时,在上述医疗基础质量和环节质量管理标准的制定和修改上,由医疗协会或大学的医局来完成,卫生行政部门一般不参与。医疗内设有关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如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药品管理委员会,医院还定期听取有关企业和病人意见,不断完善医院的医疗质量。
日本的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方法对我国来说,至少有两点有益的启示:一是必须加强基础医疗管理,特别是各种诊疗规范和制度,如应尽快制订《诊疗技术操作常规》、《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等,同时应加强环节和终末医疗质量管理,这是综合评价医疗质量的关键。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管理部门就重点加强环节和终末医院质量的管理。二是充分发挥医学会在制定及修改医疗质量标准中的作用,使卫生行政部门逐步摆脱大量事务性工作。
关于医院的经营管理,日本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行和经营,颇与我国医院“差额补贴”模式相似,医院收入主要靠医疗保险收入和政府补贴,分别约占70%和30%。从部分医院收入结构得知,住院收入约占50%,门诊约占30%,其他诊疗收益占15%。医院药品利润率在15%至30%不等,每床费用自3.0至3.5万日元,折合人民币2500元左右。如前所述,由于人头费、低床位使用率和周转率等因素,使80%以上的公立医院处于经营亏损。面对经营亏损,日本的医院在经营管理上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如横滨市民医院推行改善医院经营13类23条对策,有项目、有分析、有部门(组织)、有对策,实施2年后,该院经营状况有所改善。又如横滨市医院,其管理效率很高,该院管理中把医院经营作为医院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床位使用率保持在91%以上,门诊量2000次/日,平均住院天数10天/人,这些在日本医院应属很好的。该院一是每天把医院经营状况、床位使用情况的统计告知医师与护士,使全体医务人员参与医院管理;二是与小型医院、诊所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需长期住院转出去,急重病人转出来,有点“医院集团化”的味道;三是把非医疗性项目全部委托给企业,减少人头费开支;四是借鉴企业做法,设备、仪器中心化,以提高使用效益,减少开支,降低成本等。这个医院非但没有亏损,还有盈余来添置医疗设备,在横滨众多医院中一枝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