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我们没钱?
(2010-02-03 18:32:36)
标签:
社会政策gdp医疗改革杂谈 |
分类: 医生哥谈医改 |
【读报有感】
医改,我们没钱?
1月20日“中国社会政策十大创新”评选,陕西神木全民免费医疗被评为“十大创新”之首,可见医疗问题多么“令人揪心”,而神木的做法又是多么深入人心呀!神木可以办到的,我们是没有理由办不到的!
●陕西神木首推全民免费医疗
●廉租住房保障三年规划惠及747万城市住房困难家庭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开展试点,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实现跨省转续
●上海多举措扶持社会组织发展
●广东居住证制度力促流动人口享受“同城待遇”
●深圳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纳入政府采购
●宁夏首创高龄老人津贴并大力推进多项公共服务
●广西防城港强化孤儿救助,率先落实孤儿最低养育标准
●江苏南京首创投资项目就业评估制度
●安徽铜陵打造无择校城市,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从以上十大创新来看,广东、上海、江苏、深圳的都是“湿湿碎”了(广东话:小意思),对于神木模式的评价,一直以来只听到专家们的意见,少有官方的公开评论,就在这次评选结果揭晓新闻发布会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上为神木的“壮举”给与的价值定论:“有了钱不会花,那会让世界觉得我们真的很奇怪”。他“为北京知识界的主流声音感到悲哀”,并认为在社会政策方面,“当前的认知与研究水平都相当不够。”
王振耀司长说,在之前,北京知识界的主流声音是否定神木的,理由是:神木经济发达难为他地所效仿,而且可持续性存疑。“如果要实现社会政策的升级,首先要实现知识的转型与升级”,王振耀批评知识界说。他的核算是:神木一年下来,每人免费的公费医疗花销是330元,全国都按照神木的标准实行免费公费医疗的话,4300亿就可以实现了——而在每年7万亿的财政收入下,这只能说明“有了钱不会花,那会让世界觉得我们真的很奇怪”。
“中国社会政策十大创新”的评选虽然是半官方,但是都是一些主流大学推动与参与的,他们是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等研究机构社会政策领域的知名专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说,十大社会政策创新的主体,是地方政府,尤其是西部地方政府。比如:陕西神木首推全民免费医疗;宁夏首创高龄老人津贴并大力推进多项公共服务;广西防城港强化孤儿救助,率先落实孤儿最低养育标准。与过去人们认为发达地区才加大民生投入印象大相径庭的是:广西防城港位于广西南部边陲,属于欠发达地区,陕西神木在全国百强县综合经济实力排行中也只列居92位。
杨团说,创新首先来自理念、意识等人的思维层面,并不嫌贫爱富,对资源雄厚的地区有特殊偏好。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张秀兰批评了之前对于中国福利政策的一种担心,一些经济学家对未来有恐惧,怕产生福利病,所以不去做,“在劳动保护条例出台时都争议一片”。
王振耀说,“比如儿童大病,在很多经济条件远不如我们的国家都已经不是一个问题”,“我们的很多离退休干部离退休后享受到的福利赶不上发达国家的一个普通老年人,因为那里有一个完整的护理体系”。我们多少人出国考察了,又有多少执政理念被吸收呢?
其实,我们花钱也不少,问题是如何花?花在哪里?医疗支出占财政支出的5%,在许多近乎同等比例的国家,他们的绩效就比我们好得多。而现实的情况是,我们从来没有这么富有,财政支出从来没有这么多过,今年中国人均GDP有望达到4000美元。这种财富的迅速增长与现实民生的反差,对我们社会政策的制定者和研究者都产生巨大的挑战。难怪社会的民生问题这么多,难怪大家对一些“花架式”的建设这么反感。
据我所知,医改难以推进,争论很多,有很多问题悬而未决,因此中央政府很希望地方政府由下向上的推动。我们不要总是羡慕或者讥讽人家神木,我们是否也检查自己在民生方面支出了多少?我估计,全国经济都在大发展,个方面的支出都有绝对数的增加,实际上我们也没少花钱,问题在于钱没花到地方。譬如教育,花的钱不比医疗卫生多吗?对卫生的投入时在人才的建设还是在,楼房的建设呢?楼房的建设固然重要,但是不彻底从人方面改善,看病难与贵一样是存在的!
杨团认为,地方政府完全有财力来支持进行社会政策的创新。神木实行全民免费医疗之前就算出支出相当于其财政的1/20,在完全可承受的范围内。在设计之初,就是准备长期做下去的。
如果我们把所有的责任都押在市场上,担心所谓的“高福利”会产生福利病,用张秀兰的话说“这就类似于说人总是要死的,所以干脆就等死。”
我想,只要生活在这个社会里,都希望我们生活更美好,社会更健康,经济有序地发展吧?
感谢《南方周末》为我提供这么好的线索,让我了解到:穷有穷的办法,中国是有能力编织好自己的医疗保障体系的。
关于社会政策在医改中地位,我在2005年在牛津学习的时候就有论文,有兴趣可以点击一下题目进入:
政府在医疗体制改革中的责任及职能定位
政府在医疗体制改革中的责任及职能定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