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须懂夜的黑
昨天新政带来的是看病更贵?一文留给大家一个思考:新政会带来医疗费用增加吗?我的回答:是!而且给大家留下了一个悬念:什么原因引起医疗费用的增加呢?也许大家处于一个快餐时代,没有时间去查找我观点的支撑点。今天果然也引起媒体的追问。
我很理解陈Sir今天在南方都市报扬言,他对医疗费一定增高说出的道理是“白天不懂夜黑”:
城中话题昨日转为看病更贵了。有新闻界朋友短信戏言:记得上一季度卫生局数据出来的时候,结论就是“看病更贵了”,这一季度的结论依旧,编辑连标题都不用改。看来百姓的应对之策只能是“更不能病了”。
与“看病更贵了”的新闻形成红花绿叶之美的是另一条新闻:三部委公布医改方向:降低药费,提高诊金。有卫生系统行政主管官员认为,目前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偏低,一个床边洗头才6元,比发廊还便宜,三甲医院2-4人的病房,每人每天收费才64元,比住酒店还便宜……
O
MG!我真的要晕过去了。老百姓也好富豪也罢,没病没痛谁会跑去住病房让护士洗头?!如果医院的医疗(不含药品)收费真的要向发廊酒店看齐的话,穷人家就真是要不设法缩回娘胎,要不一得病就直接喝三聚氰胺挂了算数。
多年来,医改新政层出不穷,但是看病依然越来越贵,全民医保的意义何在?有评论家认为:中国医改的核心目标应该是三个方面:一是病有所医,不能因为贫穷而得不到医治;二是解决看病贵的问题,让人民群众看得起病,不会因病致贫;三是解决看病难的问题,让病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看来愿望与现实,医改与百姓,医院与发廊,总是白天不懂夜的黑。
“白天不懂夜的黑”说出了两个道理:一是端什么碗说什么话,有医保和没有医保的说话不一样,社会医疗保险的和公费医疗保障的说话也不一样;二是隔行如隔山,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经。我这里也有两则帖子:
网友千里马写道:我早就说过,中国在医改,美国也在医改,谁改好了,谁就引领世界。这话说的太大了,但是,却是将来发展的趋势,关乎老百姓身心健康无小事啊!以民为本是千古不变的定律。我再说:什么时间我们的国度,从骨子里医改了,医改才能成功!而现今亟待解决的是,如何尽快引进竞争机制,把民营医院放开,并做好监管;监管的不仅是对民营医院,也要一视同仁的监管国有医院。
以上是谁在说话呢?大家一定很清楚,是医院的人,或许是民营医院的代言人。我觉得他没有站在本位的立场去评论医改,而是把民生的问题作为大事来讨论,如何将医改的事情做好做实。我补充一句,我们的医改就是要明确什么是政府要干的?什么事是政府医院要做的?我们要给市民一个什么质量的服务?美国是一个市场化的国家,它非常明白自己要做什么。
今天一早参加广东省2009年护理学术年会,会后有代表给我一个纸条,希望我呼吁一下,也是代表一方群体的利益说话:
“您好!很高兴您在百忙之中来到会场。我是一名护士,听您说广东省医疗改革方案已出台,我还来不及学习。但人事方面还没有新的改革方案。我们有一群护理骨干,她们因为不是国家干部编制,只好在50岁退休了。我认为很可惜:第一,她们身体条件还好,第二,她们不舍得这么早就离开护理岗位,就是多想为病人。希望廖厅长能关注这类人群!让他们跟国家干部一样年龄退休。”
她说,看到你要离开,还有很多话要说。这位护士的信也许没有直接反应出“价格的问题”,但反映出护士队伍的建设是需要投入的,而投入之后的经济效益如何最大化——知识利用的最大化。现在大家都知道在“以药养医”的政策下,药品收入的费用支撑着医院的大部分支出,包括药事管理、护理服务和医生的服务价值。他们的价值严重地扭曲,甚至没有反映价值“动力”,也是造成护士不足的同时护士过剩!大家知道护士的成长道路比一般职业更长、更难吗?而人们又习惯了扭曲的环境下生存。原因就是:不知道新政会给我什么伤害?或者新政对我有什么好处!
“新政对我有什么好处!”这就是改革的动力所在!也是每一个利益团体在博弈的关节点!
“白天不懂夜的黑”也可以说明这个道理。“白天”与“夜”是一个不同的社会团体,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部门。“白天”与“夜”是可以交替的,“白天”与“夜”没有固定谁是“白天”,谁是“夜”,是一个“代名词”。“有医保的不懂没保痛,公医的不知职保的痛”不就是这个道理吗?只要换位思考,也许会悟出其中道理。只要我们的目标一致,认识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就一定会有好的政策出台。
我们之间没有延伸的关系没有相互占有的权利
只在黎明混着夜色时才有浅浅重叠的片刻
白天和黑夜只交替没交换无法想像对方的世界
我们仍坚持各自等在原地把彼此站成两个世界
你永远不懂我伤悲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像永恒燃烧的太阳不懂那月亮的盈缺
你永远不懂我伤悲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但愿医改能全面了解各阶层的利益,但愿医改不是造成医患矛盾加深的催化剂。但愿白天须懂夜的黑!但愿在一片蓝天下,人人健康快乐,家家安居乐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