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使在人间

(2008-06-18 08:12:21)
标签:

广东医疗队

救援

抗震

映秀

汶川

地震

杂谈

[资料收集]

天使在人间

    

    医生是战士,是救援队伍中的战士;灾情就是命令,广东医疗防疫人员应声而动。
    在千里之外的四川灾区,广东医疗防疫队用忘我的投入和亲人般的热情奏响了生命的狂想曲。在这支队伍中,有白发苍苍的博导、教授,有芳龄二十的年轻护士,他们为挽救生命鞠躬尽瘁……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身影。当非典蔓延中国大地时,是他们用生命击退死神的威胁;当手足口疫情突袭花朵般的婴孩时,是他们用爱呵护生命! 
    “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在简陋的“医院”,在破败的废墟,来自广东的红十字旗高高飘扬。
    如果真的有天使,他们就在人间。

走过死亡之路

    汶川地震后的第20个小时,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接到了朋友的电话。听筒传来的声音让他更加焦急:“为什么不派医疗队支援灾区?赶快,你们赶快出发!”
    他的朋友或许不知,此刻的廖新波正同厅党组研究派遣医疗队的具体事宜。地震伊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即刻发出指示:成立医疗队,随时出发!
    面对领导的重托、朋友的催促和灾区人民的期待,廖新波和同事未敢荒废哪怕一秒钟的时间。14日凌晨,满载来自广州、深圳、佛山等地医疗精锐力量的班机急飞成都,从灾难发生到集结出发,广东花费的时间是30小时。
    来不及休整,先期赶到成都的100多名勇士在廖新波的带领下,于当日5时向重灾区映秀镇挺进。在当时通向映秀的唯一水上通道——紫坪铺大坝,队员乘坐冲锋艇分批强行渡江,于18时20分齐聚漩口铝厂,开始徒步前行。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由于公路中断、山体滑坡,满是泥泞的荒野与不时飞落的碎石,给连日来彻夜未眠的队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创伤外科副主任医师江坚恒永远忘不了偶遇老乡的告诫:“千万不要向前走,要不你们死定了!”
    伴着满天阴云,走着崎岖的路。队员们在滑石与泥土中艰难抬脚,又重重落下。在这条被当地人称为“死亡谷”的道路上,湍急的岷江在身下拍岸,急落的泥石在头上怒吼,稍有疏忽,必死无疑!在广州市胸科医院护士许庆敏的身前一两米处数次有滚石被卷入岷江,令她至今心有余悸。
    在岷江岸边,队员们度过了幕天席地的一晚。是夜,余震不断,如同置身江海;暴雨倾盆,仿佛龙王垂泪。大家蜷缩在一起,没有雨具,没有帐篷,除了肩头的药箱,就只有不屈的信念。
    当汽车已经无法前行,人的脊梁成为托起灾区人民渴望的山脉。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的护士刘小民体重仅40公斤,却背起了30多公斤重的药品;许多50岁左右的老教授,背的东西甚至比年轻人还要重。而由于路途艰险、负重有限,为了多带药品,不少队员连基本的换洗衣服和食物都扔在一边。
    路,并不孤独。当地一位村民看到队员背上醒目的“广东应急救援”六个大字,二话不说背起了沉重的行李;一位进不到震中的志愿者,将随身携带的药品交给医疗队,让他们无论如何都要交到灾区人民手中……
被队友感动,被陌生人感动,被自己感动。他们硬是抬着沉甸甸的药箱,走过死亡之路。
    15日上午,历经千难万险,广东医疗队在映秀镇漩口中学胜利会师。他们,是进入映秀的第一支外省医疗队!

 绝境求生

    映秀碎了。
    顾名思义,这座乡镇曾如诗画一般秀丽,但此刻却断垣残壁、一片瓦砾,仿佛被一台硕大无比的压路机反复碾过。腥酸的异味不断考验着队员们的嗅觉,望着不断从废墟中抬出的遗体,不少男性队员也忍不住掩面而泣。
    踏上灾区的一刻,队员们就投入到紧张的救治工作中。九个小时过后,来自广州市胸科医院的护士张茂和队友们才意识饥肠辘辘,回到驻地寻找,却发现所带的食品大多在路上便已告竭或遗弃。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面,由于连日暴雨,导致刚刚修复的道路又被泥石流冲垮,广东省驻西南办事处、四川省卫生厅派出的物资车不得不中途折回,几次提供给养的行动均告失败。
    刚刚迈过死亡之路,又要面临生存绝境。在没有食品供应,断水断电的映秀,一场更大的挑战已然开始。
相比灾区的疮痍,生存条件之艰苦同样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每天一碗漂浮着玉米粒的汤粥,支撑着队员近20小时的超负荷工作。没有盐,许多队员面露菜色;缺少纤维,不少人肚腹绞痛。为了解决粮荒,廖新波带领队员挖土豆、掘野菜、拾玉米充饥。他甚至亲自操刀,杀了一只老乡送来的猪,让队员们打了牙祭。
    虽然数股清清的溪流萦绕脚下,却无法饮用,队员们开始想尽一切办法节约用水。洗手的水用于煮饭,漱口的水用于擦脸……尽管许多医生平时都保持着良好的卫生习惯,但这个时候,却全放弃了。
    清水在这里贵如油,队员们却互相谦让,谁都不肯先喝一口。而每当同伴的包中搜出饼干,总是在数十人手中让来让去,谁都不愿先尝一下。
    在巨大的考验面前,灾区人民的爱心同样感天动地。见到前来救灾的亲人,老乡们把珍藏的食物肩扛手提,送到医疗队驻地。刚刚放下,旋即离开,头也不回。
    5月19日中午,连续三天没有吃过一顿饱饭的队员们盼来了口粮。在搭乘漕船的物资车、紧急召集的志愿者队伍“老兵突击队”的人力背负下,成都等地运送的给养物资终于到达驻地。手持着榨菜和面包,不少人喜极而泣,吃下了人生当中最美味、最丰盛的一餐。南方医院骨科副主任陈建庭教授接过记者手中的香烟,狠狠地吸上一口,满脸幸福。
    由于手机早已没有信号,16日夜,许庆敏通过通信卫星和朝思暮想的父母通上了电话。当听筒传来亲切的声音,她却久久无法张口,劫后余生的兴奋突然被担心遮盖。
    “我真的不敢告诉他们这里的情况,我无法想象他们听到我现在的处境,会怎样担心……”回忆这几天的经历,她数度哽咽,泪如雨下。
    “谢谢广东”

    灾难瞬间,山塌地陷。映秀湾水电总厂办公楼瞬间成为废墟,44岁的职工虞锦华顷刻被埋。
    149个小时后,来自深圳第二人民医院的创伤骨科主任杨欣建和深圳第一人民医院医生杜冬,终于等到施救通道打通的一刻。之前三天,广东医疗队的队员时刻守在她身边,提供输液和饮用水,昼夜更替,从未间断。
两人爬上10余米高的废墟,又交替挤进6米深的人工洞,在不到一平方米的空间轮流为虞锦华做截肢手术,旁边就是尚未清理的遇难者遗体,异味扑鼻,蚊蝇乱舞。
    一小时过后,杨欣建和杜冬爬出人工洞,满头大汗,一脸欣慰。手术期间,虞锦华的弟弟站在废墟前,双腿不停在抖,好像大地也跟着摇晃。见到姐姐被救援人员抬出,他冲上前去,撕心裂肺地呼喊……
    对广东医疗队来说,这次灾区的救治任务既相对容易,又极端困难。尽管专家们对创伤与脑外伤的救治驾轻就熟,但狭窄、窒息与重重危机的施救环境,却给他们制造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从专业的角度,许多手术都可以写入应急救援的教科书,填补某项特殊条件下施救的案例空白。
    所幸,这或许是一支水平最高、反应最快、力量最强的医疗队。来自各大医院骨伤科、脑外科的专家,医护领域的骨干力量群英云集,正高级职称的不下10位。许多医生都曾在非典、冻灾期间大显身手,积累了丰富的应急救治经验。
    “以最快的速度抢救更多的生命”,这是广东医疗队的理念。在专家们的尽心竭力和医护人员的精心呵护下,成百上千的“虞锦华”重获新生。截至5月22日,广东省卫生系统最先在尚无医疗人员进驻的映秀镇、耿达镇等地建立了医疗点,先后向四川灾区派遣医疗防疫队581人,派出医疗救护车、防疫消杀车、卫生监督车、现场检测车等112辆,调集药品、消杀药械等各类物资总价值约1980万元,调运血浆47万毫升,先后救治、转送轻重病人3500余名,消杀面积83.09万平方米,对38840名灾区群众进行了健康教育……而这些凝聚大爱的数字,仍在不断上升。
    抗震救灾开展以来,广东医疗防疫队的出色表现获得了国务院抗震救灾医疗防疫组组长、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的高度称赞。汪洋书记在《广东赴四川抗震救灾医疗防疫工作快报》上作出重要批示:“抗震救灾医疗队与参与救灾的公安、武警官兵肩负9000万广东父老乡亲对灾区人民的深情,代表着广东人的形象,你们的出色表现是全省人民的骄傲……”
    领导同志的高度赞扬让医疗队员备受鼓舞,一位羌族老人的话同样让许庆敏的心感到温暖。那是刚刚到达映秀的时候,被包扎好伤口的老人拉着许庆敏的手,不住地抽泣:“没想到广东那么远,竟这么快派人过来,谢谢,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