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疗改革:钱从何来?往何处去?

(2008-07-14 00:18:17)
标签:

医疗改革

医疗筹资

香港医疗

杂谈

分类: 医生哥谈医改

医疗改革:钱从何来?往何处去?

——香港医疗筹资渠道设置的借鉴

  周日,复习我以往有关博客文章,发现大家医疗改革的事情非常关心,而对国外的经验多持“临渊慕鱼”的态度,有的认为不可学。但是,我还是这句话:人家医疗改革:钱从何来?往何处去?治国观念是可以学习的。我认为,医疗改革最关键的是资金如何筹集?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如图)在2008年医院管理年会上做了一个主题报告。他是从香港医疗改革咨询报告公布之后50天,根据民意和实际的情况作的一个中期小结。他针对咨询文件提出的改革建议繁多而且环环紧扣,使人感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可能这种情况就像目前我们面临“新方案”出台之际的纷纷嚷嚷。香港媒体的不少评论更多地集中谈融资,忽略了医疗改革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医疗制度和市场结构。那么,周局长又是如何跟市民“释法”呢?我们可以从他富有层次的讲话去体会、品味。是否有借鉴,可能会有很多人说:梦想。如何真的是梦想,我们是否用人家的执政理念去编织我们的梦想呢?

 

医疗改革的目的,是要改善医疗制度,使资源可以更有效地运用,为市民提供所需的医疗服务,从而提升整体市民健康。如果我们站远一点,可以看到今次医疗改革提出的建议,会产生几个重大转变。

 

(1)改变医疗服务重点:由目前把重点放在第二、三层医疗,以公立医院为中心、以病为本的专科及住院治疗服务,转变为重点放在以人为本的基层医疗和预防护理,特别是家庭医生与医院服务的衔接,以及小区的医疗护理与其它服务的配套。


  (2)加强公私营医疗合作:公帑资助的公共医疗服务,由现时单独由公营部门以高资助水平提供,部分转为以“钱跟病人走”的模式,以不同的公私营合作模式(例如购买服务、医疗券等)提供,增加中产人士的选择及保障。这方面须落实基层医疗和公私营合作的改革建议,试行计划亦已经陆续展开。

 

 (3)全民医疗安全网的功用集中在四个范畴:急症和紧急服务、照顾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社群、提供先进而高风险及昂贵的医疗,和培训医护专业人员。部分服务可以公私营合作模式提供。重点服务包括对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社群的服务将会维持高资助水平。这须强化医疗安全网、检讨公营医疗收费结构。


  (4)医疗模式变为首重预防:改变现时以治病为本的医疗行为模式,转为以健康为本、着重预防护理,并且持续提升医疗护理服务的水平和质素。这须落实基层医疗的服务模式,以及通过不同的公私营合作模式,包括购买私营服务、提供医疗券,以及通过其它服务监察措施去完成。


  (5)政府角色的变化:政府除了继续作为医疗系统的主要资源提供者外,亦要加强在资源投放以及服务监管方面的角色。一个明确的转变是,某类的医疗服务,私营医疗可以与公营医疗同时获得资助,在同一服务架构下提供服务,两者都要符合一定的服务水平和基准,而贯通公私营部门、串连基层医疗及医院服务的,就要全港性的电子病历系统。同时公营部门会继续为全民提供医疗安全网,确保市民不会因经济困难而不获医治。


 在融资问题上,周一岳再次强调,医疗系统的所有资源,都来自市民。现时市民一年通过交税支付公营医疗资助372亿元,支付公营医疗收费17亿元,通过私人购买和雇主提供的医疗保险支付私营医疗费用84亿元,自费支付私营住院服务19亿元,自费使用私营门诊服务95亿元。所有的私营收费都受到往往不受控制的通涨的影响。这些市民的宝贵资源是否可以更用得其所?周一岳相信通过上述医疗制度和市场结构改革,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希望改革可以减慢医疗开支上升速度,但无可避免的是,未来人口结构转变、医疗科技进步、医疗成本上涨,导致医疗需求上升,上升速度仍会比经济增长快。香港的经济有周期波动,使政府收入经常大上大落。若政府拨款不足以应付时,我们到底应该加税?还是应该加保、加费或作其它辅助融资安排?这不是一个对或错的问题,不是一个钱从何来的问题,甚至不是一个钱往何处去的问题。这是一个社会价值观的问题,亦是在咨询第一阶段,我们最希望聆听到市民意向的问题。

 

我不知道,我们的新的医疗改革出台之前如何开展公民咨询程序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