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香港医改步骤安排

(2008-05-08 00:30:54)
标签:

医疗改革

新方案

唐英年

杂谈

分类: 医生哥谈医改

    我有幸参加第三次香港2008年医院管理局研讨大会.大会政府官员的重视程度不说,各方各路高朋满座,质量之高,热情之烈是内陆所不可同日而语.并是夸张,也不是厚此薄彼,看他们官员的的讲话质量就可以略知一二。去年我转载了行政总裁的苏利文的施政讲话,引起大家热议,今天将政务司唐英年司长的讲话转载给大家,让大家从中了解一项涉及民生的医疗改革方案是如何出台的。

凝聚社会共识 改革医疗服务

[2008-05-06]

 

 第一阶段医疗改革咨询期还有五个星期。我希望全港市民继续积极参与讨论,而讨论不应只聚焦于融资方案,亦须着眼于同样重要的服务改革。这次咨询需要各界积极参与,才能就医疗改革的路向凝聚共识。
   香港的医护人员专业干练,克尽己职,是我们医疗体系的基石。多年来,他们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在最艰难的时刻坚守岗位,保障市民生命健康。香港的健康指标名列世界前茅,医疗体系在国际上众口交誉。我为香港的医疗体系、为我们的医护人员感到自豪,我相信这也是广大市民的心声。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怎样才能使这个成效昭著的体系得以持续?我们希望通过医疗改革咨询,与社会一起寻求共识。政府高度重视医疗改革咨询工作。第一阶段咨询已步入第八周,至今我们出席了超过90个公众简介会和论坛,听取不同界别、政党、地区团体、相关机构和人士的意见;我们亦正咨询全港十八个区议会。未来一个月我们还会出席40场咨询活动。至于循不同途径收到的书面意见,已多达550份。我们还透过民意调查和聚焦小组,搜集市民的意见。

肯定现时服务认同推行改革 

通过多渠道的公众参与,我们希望能广纳民意。6月13日第一阶段咨询结束后,我们会全面深入分析公众意见。我想在此将政府至今收到的意见作初步分析。总体而言,社会普遍高度评价现有体系提供的优质服务,但亦强烈认同必须推行改革。随着社会日渐富庶,市民对医疗服务质素有更高要求,也渴求较强的医疗安全网和更多物有所值的选择。
   其次医疗改革固要去芜,但更要存菁。现行公营医疗系统的可取之处在于:
 (一)市民不会因为经济困难而被医院拒诸门外。
 (二)低收入者和弱势社群得到妥善的医疗服务。
 (三)既提供紧急服务,也处理疗程复杂且昂贵的疾病。
 (四)为医护专业人员提供培训机会。
 换言之,推行任何改革,须充分考虑一般市民的承担能力,以及维持服务方便和多元化。
  第三公众广泛认同,须针对现有体系的不足,对症下药。改革措施应包括加强基层医疗服务,推动公私营医疗协作,推展电子健康记录,强化公共医疗安全网。虽然政府和医院管理局已通过多项先导计划和措施,开展这方面的改革,但不少市民促请政府尽快全面推行这些改革。
   第四点也是备受关注的一点:医疗融资。不少论者均认为,人口老化,医疗成本上涨,令医疗体系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故服务改革与融资问题必须同步处理。社会上普遍认同,要继续改善医疗服务,满足市民和下一代的医疗需要,则稳定而持续的资源至为关键。
   每个辅助融资方案均有其利弊,反映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不同背景、不同需要的人士难免会有不同的意见,但整体而言,讨论非常理性务实。政府愿意聆听不同声音,也充分理解社会不同阶层的关注。下面我希望初步综合公众的观点,特别是这些观点所反映的价值取向。
   部分人士强调以税款资助公营医疗系统的好处,也有不少人士要求政府增加医疗拨款。然而,通过加税或推行类似征税的计划来为公营医疗系统提供经费,却是几个融资方案中较少人支持的方案。类似的结果可见于政党和其它机构所进行的民意调查。
 大部分市民均认为,现行由纳税人承担公营医疗开支的模式,已让全港市民公平地获得基本医疗服务,并充分照顾到低收入人士和弱势社群。任何新增的供款,市民较倾向于“付者自用”,以供款支付其本人的医疗开支,获取和选择适合个人需要的医疗服务。
着眼于整体医疗服务改革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声音认为,在强化公共安全网的同时,亦应该考虑调整公营医疗服务收费。使用资助公营医疗服务的人士,应承担更大份额的成本,除非他们实在无法负担。此外,还需要适当控制医疗服务的成本和使用率。他们也认为,适当增加公营医疗服务收费,将有利于资源妥善运用。
   几个方案中,强制供款引发较多的讨论。不少人士关注方案的强制性质,以及低收入和中等收入人士能否负担。部分人士深入分析各个方案利弊。部分人士认为,以个人户口累积储蓄来应付日后医疗需要,较具吸引力。有些人士认为,能者应该多付,以解决自己日后医疗开支,而不是将负担留给下一代。另一方面,部分人士亦担心,单靠个人储蓄并不足以应付难以预料的医疗需要和承担庞大的财务风险,因此必须推行有效的风险分担。
   公众亦就辅助融资方案的细节提出多项问题,例如:如果采用供款方案,应该由谁供款?供款应订在什么水平?有什么实际好处?供款储蓄会如何投资?如何处理已购买的医疗保险?供款的管理成本为何?在第三者付费制度下,如何控制医疗服务的使用率和成本?
 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们在第二阶段提出更具体的建议时必须处理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