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职场故事时事评论急救急诊 |
分类: 医生哥谈医院管理 |
急诊急救,千钧一发,对于挽救生命具有重大意义。在此,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广东省急诊、急救的状况,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近五年来,广东省急诊急救事业取得长足进展
广东省的急救医疗事业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级医疗机构共同努力下快速发展,以中小城市医疗急救体系构建和网络化发展为特色的我省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医疗急救机构的规范化、正规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急救专业队伍不断充实,急救装备逐年改善,医疗急救管理和医疗急救水平逐步提高。
1、初步建立医疗急救体系,医疗急救的覆盖范围逐年扩大。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已建立急救中心。其中,指挥型的有4家,依托医院型有16家,与公安合并指挥型 1家。全省68个县(市),已建立急救中心(站)48个,占70.6%,均为依托医院型。各级医院的急诊科规模逐步扩大,与120急救中心构成的院前急救服务网络不断扩大,医疗急救的服务范围显著扩大。广州、深圳、中山和珠海等市“120”急救网络已经覆盖至镇一级医院。
2、医疗急救的队伍逐年壮大,人员素质显著提高。随着全省医疗急救事业的快速发展,从事医疗急救的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各医疗急救机构中从业人员基本稳定,职称分布日趋合理,学历素质显著提高,整个队伍的培训、建设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大批年富力强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中青年医师成为各级医院急诊科技术骨干,省内大多数医院急诊科均建立了固定编制的急诊科队伍,专业化水平逐渐提高。
3、医疗急救条件显著改善,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十五”期间,我省医疗技术规范化培训与管理的成效逐步显现,各地急救中心、各医院急诊科环境得以较大改善,急救车辆、抢救设备和仪器更新换代,不断充实,急救装备逐步完善,极大地促进了整体急救医疗技术和水平的提升。
4、医疗急救体系建设运作模式日趋统一。目前我省各地(地级市)医疗急救体系的构建大部分采用以区域120急救指挥中心为核心,各级医院急诊科为网点的急救网络模式。中小城市急救中心多依托当地的龙头医疗机构,由当地卫生主管部门负责的兼具医疗急救指挥、调度、急救医疗、院前急救培训和院前急救质量控制等功能的院前急救模式,初步建立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症监护的一体化医疗急救模式,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急诊抢救能力不断增强。
二、对急诊、急救医师的几点希望。
急诊急救,任重道远。虽然广东省在急诊急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为了患者的健康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广东省的急诊急救医师始终在不懈努力;借此机会,我也想向急诊、急救医师提出几点希望:
1、世界急诊急救医学发展与医师水平的提高,首要问题就是培训与教育;急诊、急救医师应进一步加强学习,特别是学习与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急救、急诊医疗成果;提升个人的素质与专业水平,从而达到整个行业的进步;
2、急诊、急救医师应该是提高急诊、急救水平的核心力量,急诊急救医师应积极参与到新型一体化急诊急救体系建设中去,急诊、急救医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无论你的工作场所是城市还是村镇,有了你的参与,急诊急救体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3、急诊、急救医师是向公众传授急诊、急救知识的最重要力量。急诊急救医生应充分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走出医院,面向社会;普及培训大众急救知识、普及灾害预防知识技能、提高大众的自救、互救能力,普及心肺复苏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急诊、急救医师责无旁贷。
4、加强急诊、急救医师的国际合作。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增加,急诊、急救的国际化合作趋势近一步体现,急诊、急救医师的国际合作,加快了最新医疗成果与方法的使用普及、推广,也提供了更多的病例,互相学习互相融合的结果,获益最大的就是患者。
我认为,本次大会的召开反映了中国急诊、急救医学界与世界急诊急救医学界交流不断深化的体现,也是医疗界同仁与海外华人医疗专家为促进祖国医学而办的一件实事、好事,海外专家团的来临也是对中国医学发展的支持;我相信国内外急诊、急救专家的共同努力,必能使患者与大众生命更健康,生活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