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患者,要时刻想到生命
新华网广州7月18日电(宋元晖 梁永建 付可 陈敏)经历了震惊、悲伤后,社会各界对深圳小龙圳悲剧的关注由聚焦事件本身,转而剖析暴露出的医患关系困局。如何让医务人员在遵守制度之外,提高诊疗的主动积极性,成为各界关注焦点。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昨日,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认为,医患双方目的都是战胜疾病,“增强双方的理解包容,多为对方考虑,利于促进医务人员积极性的提高和医患和谐”。
“要心中时刻装着病人”
医务人员诊疗积极性的问题,被一些网民和市民提出。对此,昨日记者采访了省卫生厅主管医政的副厅长廖新波。虽然在出差的途中,但廖新波还是抽空谈了自己的看法。
对于小龙圳事件本身,由于没有直接调查,对事件没有全面了解,廖新波表示不便评价。但对于医务人员诊疗积极性降低的现象,他认为在一定范围内确实存在。
有市民表示,有的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满足于按制度和教科书操作,对患者的咨询“有问必答”后,没有主动为患者提供制度规定之外的服务。对此,廖新波表示,医疗行业不同于其他工作,医生在面对患者时,要时刻想到是一个个生命,“要心中时刻装着病人,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不要用放大镜盯着对方的不足”
他认为,医生积极性降低,与目前医患相互不理解有一定关系。
“目前,医生在诊疗中专业自主性正在丧失,”廖新波说,医学科学是高风险学科,存在很多不可预料的因素,再高明再有经验的医生,也无法保证百分之百地将所有病人治好,这就需要患者的理解和对医生的信任。
他举例说,不少年轻医生“怕惹官司”,不得不搞“大包围”给患者多做检查、多开药,避免患者事后问责。而一些需要高风险、“试错性”的手术才有望治愈的危重疾病,也因医生缩手缩脚而白白放弃。
他认为医患双方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战胜疾病。而解决之道首先在于医务人员增强责任心,主动提高诊疗质量,博得患者的信任。同时,医务人员要心中装着病人,要敢于为病人提供主动、合适、必要的服务,而不是只看是否在制度范围内。
同时,他认为患者也要理解医生,理解医学并非百分百保证治愈所有疾病。在有充分维权意识的同时,患者要给医生充分的理解,让医生在专业上有发挥的自主空间。“如果没有患者的理解,医生产生避祸心态,将治病的决定权交给非专业的患者,对患者来说不是好事。”
“医患双方不要用放大镜盯着对方的不足,这才能促进医患和谐,提高医生的诊疗积极性,”同时他指出,一些问题虽然表现在医院这个环节,但并非是医院所能解决。例如医疗资源不均衡,很多大医院医生超负荷工作。这些也希望患者给予理解和理性分析,给医生相对宽松的社会和工作环境。
http://www.gd.xinhuanet.com/shanshi/2007-07/18/content_10606083.htm
本采访是在记者的一再请求下,我在出差的路上用笔记本电脑接受采访的。由于当时同时接受两位记者的MSN采访,没有及时了解深圳事件的真相,也许会有误差,敬请大家理解我真实的意思。为了让医生时刻为患者的利益着想,给医生多一点自主空间,这应该对患者有利。有关这方面的论述,请参考本博有关文章:医生的专业自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