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医生哥谈医院管理 |
悠悠护士风
一个幽静的夜里,一声“波子哥,您好!!”轻轻划破寂静的良宵,这时我已经酣睡中,朦胧在思想着明天的要出笼的博文,没有听到她的呼唤。她,一定是一位与我女儿年龄相近的姑娘,她刚从汕头大学医学院护理专业,今年是第二年。她希望用这样的称呼拉近了医生哥和她们的距离,这是可以理解的。
护士,虽然与其他中等专业等级一样,但是几年的寒窗苦也是其他专业不可比拟的。毕业后的她最近才领取护士执业证,在之前她是不可能单独上班,但是她们干的活大多数是最累人的基础护理工作,工资也不到人家的三分之一。在大多数医院他们是没有奖金,没有津贴,没有医保社保(技术临工)。她下周要单独上班了,由衷的高兴中隐隐显示出她的担忧。她说:要转为合同工了,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患上了椎间盘脱出症。对于她,2007,不知是喜是忧。
下面是她的心声和感想,孰对孰错大家感受:
护士工作重,责任大,护士社会地位远远低于医生,护士的报酬也远远不及医生,明明在中国现状护士是个紧缺人才的行业,但为什么我们的努力得不到同等的回报?一个同等学历的护士,工作强度比医生大,责任比医生重,报酬却远远低于医生。更甚之大多数医院的现状是:就算我们护士姐妹之间同工不同酬的事更让人心寒。
前些日子有报道说成都市儿童医院血液科护士长张德丽辞职的事,不知道您有听说过没有,不知您对此事也有何看法。我们都热爱自己的工作,但这活实在是太不好干了。我们都不求患者都感激记住我们,我们只希望能得到起码的认同和尊重。
“读那么多书出来,还不是几百块钱一个月。”“还大学生,还不是要和我们一样干活,还不如当初直接读个中专出来早点工作早点赚钱还好。”这些同事私下的戏虐让我很是无言以对。就算我成了合同工甚至正式工,我们的报酬也远远不及同级同学历的医生。
中国护士的现状很尴尬。
我今晚在同城的论坛上看到了其他医院的和我命运差不多的小护士发贴哭诉。我心里很难过。贴子我想转给您,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除了关注医生、医德、医改等诸多问题,也听听我们这些小护士的心声。
帖子原文如下:
无天理,天使在哭泣!
我们是某医院的一班弱势群体(有技术职称的临工护士),我们在医院与在编(职工)护士做同一样是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干的活不比她们轻松,也不比她们干得少,可拿到的报酬却只是人家的三分之一。护士身份不同酬劳悬殊已不是什么样的新鲜事。可让人心寒的是,最近医院暗地里把几个后勤临工(司机、记帐员、办事员)转为正式工与职工同工同酬,而我们这班为医院辛勤拼搏多年的临床临工护士却没有一个能转正。难道一间医院的主要灵魂不是医生和护士吗?我们这班有知识,有职称的临工护士就这样让人看不起?如果医院是理直气壮的没有做不见得人的事,为什么给那几个后勤人员转正要搞得这样偷偷摸摸,平时丁点大的事都会全院公告的,但在这事上却只字不提。您说医院这样做公平吗?恳请市各位为我们说句道话。
当时我有感而发回帖如下:
在中国大陆做护士就是这样的。原以为白衣天使是一个美丽的荣耀,但现实却是我们忍辱负重的残酷枷锁。几年寒窗下来,一旦出来参加社会工作,医生的不合作(不是所有医生都能体谅护士的辛苦),医院与社会的不重视,普通百姓的不理解,尽管我们付出了那么多那么多的心血,病人康复了,家属微笑了,但他们大多数只会感谢医生的治疗,只有寥寥无几的会记得护士的贴心护理。
在医院里,有谁见过当患者或家属对医院对医生有不满时,会直接了当地对医生提出对医院提出??他们不会,他们只会把对医生对医院的种种不满转移发泄到一直细心体贴照顾他们的护士身上,把护士当作是他们的出气筒。不少人在护士面前就大骂,这里也不满意那里也不满意,常对着我们吼“你们医院怎这样这样你们医生怎么这样这样”,好像我们是可以任由他们发泄不满的布偶,可是到了医生跟前就连屁也不敢放一个,还要点头虾腰毕敬毕恭,就像刚才那些骂人的话不是他说的一样!!
何况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护士值夜班的辛苦,不能睡,要巡视病房,要时刻注意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要对遇到的情况作出恰当的正确的处理。这几句话说起来简单,若是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对病人对生命的高度责任心,能做到吗?
上班时,我们担负起呵护生命的重担,体力精神都全心全意地为病人的身体健康付出了,让医生的医嘱正确有效地执行了(没有我们的护士,再高明的医生也不过是个光杆司令!!再有效的医嘱也不过是一纸空文!!),让病人和家属都放心安心进行治疗了。可是下班了,我们脱下身上的白大衣,却脱不下生活的压力,社会的不重视,使我们没有得到和医生同等地位的尊重,我们的收入和付出严重的不成比例,谁都有生活的压力,我们所求的不过是同工同酬,难道这样也是个错吗?
她的故事讲得差不多了。期待我和大家的评论。
她似乎意尤未尽:无论工作再忙,报酬再低,腰再痛,一旦穿上白色工作服,我就是一名全心全意“务谋病者之福利”的小护士。
当然我也会照顾好自己,尤其是腰椎。
谢谢您。
前一篇:新闻日日睇
后一篇:一位记者眼中的医生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