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友热论“私人医生”

(2006-10-21 11:47:08)
分类: 医生哥谈医改
 “杨大官人”: 看到波哥把我的跟贴,加了个“论”的题目,我感觉对“私人医生”的问题,必须补充一下。

   “私人医生”其实只是个表面的现象,本质是医生的自由行医权。在美国,“私人医生”主要是指长期为一个特定患者服务的、固定的全科大夫,即一个患者对应一个全科大夫。这个私人医生所起的作用,首先是常见病的诊治,其次是个医学顾问,做日常咨询和指导的工作,在遇到少见病时,则负责联系会诊和转诊。一个全科大夫,可以对应许多患者。加上国家设立的,对收入最少的国民提供免费而足够的服务的医院,这是最合理的医疗体系。医生可以自己开业,也可以到国立医院工作。 
 
   西医的科学性,使美国的医生水平高,而且齐。同样的病,你找谁看都一样。没有中国那些为一个无望的病人,全家跑遍中国,落个人财两空的悲剧。

   极少数人有自己的“私人医生”,只为他个人/家庭服务,则医生的收入,只来自于他一个。这种情况很少。
这也是西医一贯的行医原则。

   中国的西医,是对医生的自由行医完全控制。和其他行业一样,医生只能在指定的医院劳动,并从医院取得报酬。这使得医院,某种程度上,象是“衙门”一样。目前改革城市的社区医疗服务,目的也是为了初诊和分诊,但如果不放开对医生自由行医的管制,只能是一厢情愿。不可能出现美国那样的“私人医生”。
 
“感激当初”认为: 反复看了几次杨大官人论私人医生. 还是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想表达的内容.

  也许这贴之前还有一点内容相联系的,但我没有看到.就从这贴子,我试探求一下作者的原意.

  题目是:论私人医生,作者在开头不久后即笔锋一转说"私人医生问题"实质上反映了国家在医疗行业的一个深层次问题,也是个没有与时俱进的历史遗留问题。然后提出论点:医疗服务是一种商品,医疗服务价格高的原因是由于是垄断和供给量严重不足。进行论证.我想作者的意思是这样吗?如果是这样的意思,我想请教几个问题:

 一、所谓的医疗服务价格的定义是什么?
 二、医院能否有定价?目前医院是如何定价的?
 三、在目前的卫生体制下,增加医务人员将会给病人直接卫生费用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四、私人医生的出现是否可以真正解决所谓的垄断?能否有效解决病人的健康需要?
 
“杨大官人”认为:前面我说了,原文是个跟贴,讲医疗行业状况的,并不是一篇独立的文章,由于跟在 “医改能否推行私人医生制度”后面讨论“私人医生”问题,所以波子哥加了题目单列了。
不管怎么样,你的4个问题我可以回答:

1、医疗服务价格的定义,在我的原文中,是泛指接受医疗服务时所需的费用,是广义上的,没有专指诊断、药费、或检验费等;

2、目前我们的国立医院,原则上不能自行定价,所有价格都执行卫生管理部门和价格部门的定价。比如诊断费(基本体现在挂号费),多数省份的定价是1-2元,还比不上理发!根本不能体现医生的劳动,医院的效益,主要来自药费、特殊仪器的检查费等等;

3、在目前的卫生体制下,增加医务人员,和病人直接卫生费用可以说基本没有关系。因为第一:病人看病的模式不会变,初诊还是看一个医生;第二:医务人员的培养有一定周期,并不是随便想增加就增加的;第三:教育产业化,培训费用的来源,不是直接来自纳税人;第四:按中国的人口计,医务人员是少了,而不是多;

4、私人医生的出现是否可以真正解决所谓的垄断?这个事情朋友您搞反了,“私人医生”是果,打破垄断是因;

能否有效解决病人的健康需要?看我在前面的补充说明。
 
感激当初:感谢杨大官人的耐心解释.谢谢。看了你的解释我就再倒回去看了原文,结合自己在医院的工作经历,我想简单说一下自己的想法,请廖厅和杨大官人及其他博友一并指正:

   我发现不管我们讨论私人医生也好,医患纠纷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核心,那就是医疗服务的供给与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再直白一点就是如何降低医疗费用,如何使患者得到最大的利益问题。

  而现实的问题在于: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服务的效率低下,医疗服务的可获得性较差,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差。

  那么,新的医疗改革将如何构建制度,改变现状呢?

  我个人认为,网上关于医改的种种信息外,特别是保障体系那一块。总的来说,感觉上是很理性的,也是一种努力的方向。但现实中能否具有可操作性就很难说。比方现在省卫生厅拔这些钱到社区或村卫生室,这些钱理论上是用于补贴给病人的,但由于实际上是由那些医生控制了,能不能兑现初衷,现在还是一个未知数。

  东拉西扯的太多了,返回正题。

  从原文中看到,医改的一个目标是小病到社区,这当然是一种理想,但是当中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没有转轨的轨道,是行不通的。
  这就是目前病人不愿意到社区看病人的原因,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意欲到社区就医以节约最大的成本(包含金钱、时间、精力)而实际上却没有呢?为什么社区医疗又会成为卖药的怪圈呢?

  杨大官人在回答我的四个问题时,他说目前的体制上增加医务人员对病人的费用没有影响,我觉得大大的不对。原因于是医疗服务是一种可以诱导需求的服务,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所以医方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诱导病人的需求,我想回扣药,大检查之所以行得通,是因为有这个"催化酶"的作用,反之,如果信息对称,病人可以很理性的选择,则不管医院追求的是什么,病人一定可以作用利已选择.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很重要的事,那就是诚信问题。由于时间问题,具体的事例不列举了,直接导出我的结论吧:
 
  不管医改如何构成制度,如何实现社区医疗或私人医生制度?有个制度一定要先行。

  第一,最大可能改变医疗信息的不对称性,可以供选择的方法就是实现区域性的病人信息管理.如果我们看美国,一定要看到美国的这一点.这样病人的就医成本会大大降低。
 
    第二,构建诚信体系.这是医患双方的,就医院而言,努力的方向有三:一是加强医务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技术.二是培育诚信的医院文化,成为医务人员的一种价值取向.三是加大反诚信的力度,增加违反诚信行为的成本。
 
“老菠菜”:私人医生应该是中国医疗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包括公立医院体制改革.象我国那样公立医院比例95%以上,全世界除了古巴,朝鲜一经绝无仅有。

    但要注意从理论上,政策上区分私人医生、全科医生、初级保健人员的理念与内涵。现在从中央到理论界往往混淆这些概念,结果是历史又会为此支付代价。

    另外,酒店与医院的比较很不合理。消费状态:酒店是主动消费,可以量力而行;医院是被动消费,无可奈何;酒店只要设备和一般服务;而医院是以医疗为目的的特殊服务;酒店的设备与人力成本比医院的要小很多。那个思维很活跃的陈好,这个比较不妥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