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来自一篇杂志的文章,来自一位大医院医生的思考。摘录下来供大家思考,并不代表本人的观点和意向。
近来,社会上针对看病难、看病贵的议论、猜测以至责难沸沸扬扬。每天忙碌在救死扶伤第一线的临床医生对医疗卫生工作的现状怎么看?他们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矛盾和冲突?对于未来,他们有着怎样的期盼、意见和建议?近日,北京某大医院一位曾经"下海"、出国然后被作为重点管理人才聘请回国的医生谈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一、看病贵、看病难的根源
这位医生说,导致看病难、看病贵这种局面的也许就是我们的某些制度,比如众所周知的“以药养医”,政策允许医院进行医疗器械、药物的加价。
他认为,目前我们为减少医疗支出而制定的医疗价格体系值得推敲。比如采取招标的硬性做法,各医院负责药品审批的人士的共识是,目前的药品招标采购办法保护的是"价廉物不关"的品种,很多厂家为保证质量而无法减少成本,不得不退出竞标。既然药品回扣占其销售价格的10%-30%,为何不能有更好的办法?比如参考国外的价格进行调整、对不符合要求的制药企业严格规范。
目前很多医院推行的单病种固定诊疗价格,也近乎“隔靴搔痒”,而且对患者未见得有益。单病种固定诊疗价格难以执行。难道我们的医生可以看着心肌梗死治疗成功的病人死于肺部感染或应急溃殇导致的致命性消化道出血?如果不能,那谁来为医院埋单?
二、某些医生为何成为药厂赚钱的机器?
这位医生告诉记者,他刚毕业的时候在一家医院工作,充满了做医生的快乐,认为可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了。可随着医药营销代表的不断增加,他突然发现,身边的医生都在不断地改变着生活境遇,而改变的速度之快只靠单位的工资是无法达到的。为此他选择了离开,“下海”做药品营销。如今,跟他同一年毕业的同学,真正坚持做医生的只有不到30%。这位医生说:“不能否认,众多的医生在收受回扣。”他说:“我相信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不愿意这样做。谁不愿意心安理得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工作!”
为什么在中国会出现医疗回扣?这是中国医生常常被国外同行问起的尴尬问题。在推行市场经济过程中,很多国家的很多行业都有回扣的,但在他们的医疗领域却不存在回扣。简单对比就不难发现,原因在于很多国家的医疗都不是推向市场的。
三、“按需处方”要化作医生的自觉行动
这位医生认为,为了达到有限医疗资源(特别是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合理分配,“按需处方”是行之有效的良方。因为,疾病的诊治处理原则不能因地域而不同,更不会因患者的贫富、尊卑而不同。而要真正做到“按需处方”,只有将其化作医生的自觉行动才能落到实处!这样的自觉行动不是号召和监督能够达成的。“慎独”之所以是医者的戒训,就在于医者的行为更多的是靠自我约束,是外部力量很难促成的O如果现在这样医患对立的医疗环境持续下去的话,很难预言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会有实质性的改观。
如何才能达成“按需处方”呢?这位医生说,答案很简单,就是让知识受到真正的尊重,让医生的劳动真正受到尊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