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演讲:廖新波
2006年3月31日 东方宾馆
尊敬的玉浦书记、各位院士、专家门、女士们、先生们:
北域冰花姿,南疆荔果结!在红棉盛开的羊城,我们迎来了“第八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这是一次盛大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心血管专家来自全国各地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也有亚太、北美、欧洲各国的著名心血管专家不远万里来参加本次大会。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广东省卫生厅向来自全海内外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各位朋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众所周知, 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当前全组织范围总体工作重点之一。特别在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的情况下,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显得格外重要,也是摆在我们政府和医务人员面前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过去的50年中心血管疾病防治最令人瞩目的成就,基础研究尤其是基因工程的发展,为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并发展新诊疗方法提供了有效手段。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在病理生理学、诊断、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等方面又取得了很大进展。
目前国际上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方向有了重要的转变:从基因组向蛋白质组研究的转变;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谱的转变;逐步以心功能不全以及心、脑、血管损伤后的再生与修复为重点;大力发展高分辨率非侵入性的检查技术;侧重发展基因和细胞治疗;药物治疗的转变:从单一和群体治疗转变为综合和个体化治疗。从这些研究方向的转变显示: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大部分都是多基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及不良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国民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并没有认识这些危险因素,我们的政府部门也没有真正给予应有的重视,因此,作为我们在座的各位专家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同事们有义务和责任提高公众对危险因素的知晓率,提高防范意识,普及防范知识;此外,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基因的研究起步较晚,投入不够,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研究不够深入和完善,缺少标志性成果,这就需要我们医疗卫生工作者对一些新的危险因素进行深入的探寻。
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生物医学与生命科学及其它基础学科的配合、基础与临床的结合。面临国际21世纪生物医学的迅猛发展和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严峻形势,我国急需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水平以增进人民健康。广东对心血管病的研究、预防、治疗和康复有着一定的基础,在某些方面处于学科的前沿,但是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广东与全国和国际水平存在的差距,尤其在基础研究和预防健教方面与国际的差距很大,比如:社区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方面政府的干预作用很微小,投入不足,尤其是群众的心血管科普教育率低。
心血管领域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从本次会议的讲座内容来看,有许多热点问题,如基因诊断和治疗问题、通过循证医学得出的新观点、预防心血管病的挑战等等,都值得深入研究探讨,我们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及时了解世界动向、总结经验是非常必要的。历届南方心血管病学术会都开得非常成功,这次大会更是盛况空前,我相信通过大会的讨论和交流,将会大大提高我们的学术水平,把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