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类文章(60分)
相传扁鹊兄弟三人都从医大哥善于“防患于未然 ”,把病消灭在萌芽之前,结果病人老是怀疑自己没病,大哥的名字天下不闻;二哥善于把病消灭在萌芽之中,结果闻名乡里;扁鹊善于在人病入膏肓时让人起死回生,结果闻名天下
以上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与点拨】
材料的主要内容:
大哥防患于未然天下不闻
二哥消灭于萌芽闻名乡里
扁鹊起死回生闻名天下
故事启示,事中防范好于事后防范,事前防范好于事中防范。北宋欧阳修有言: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小节不拘,蚁穴不堵,往往是酿成大祸的前兆.由此看来,防病治病于未发、始发之时,待苗头尚在萌芽或刚刚崭露,便毫不留情斩草除根,效果最佳,否则,及至东窗事发后方动手术、下猛药惩戒、挽救,尽管对他人是一种最好的警戒,但对一些滑到深渊的个人来说,追悔方已迟矣。这同时也提示我们,在制度上必须强化对有可能发生行为的领域的预防与监督。
比之现实,工作要加大预防力度,像扁鹊大哥那样,治病于未发之前;发现苗头性问题,要像扁鹊二哥那样,治病于初起之时;对于问题,就要像扁鹊那样,动手术、下猛药,严肃查处。
【最佳立意参考】
1、做事也应该学习扁鹊的大哥: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2、防患于未然,才是做事的最高境界。
3、起死回生,妙手回春固然高明,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才是真正的高手。
4、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5、预防重于救治。
6、成名不是检验成功的唯一标准默默无闻的事前英雄同样值得推崇。
7、社会不仅需要防患,当危机出现时,还需要能够砥柱中流的人,敢当要任,敢做大事。
8、如何看待社会评价,对社会的评价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心理不平衡,要了然于心,无愧于心。
9、赞颂技艺高超、品德高尚、不求名利的大师风范。
一 审题:整体理解材料,全面把握要素。
1、理解材料主旨,把握材料价值取向。
材料的主要内容是:
大哥 防患于未然 天下不闻
二哥 消灭于萌芽 闻名乡里
扁鹊 起死回生 闻名天下
人们称颂扁鹊为神医,扁鹊誉满天下,并不过分。但比较而言,社会对于大哥、二哥的评价却是不公正的。分析材料,兄弟三人相比医术高低,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大哥有本事在没病时,看出趋势,看出先兆,让病连发作的机会都没有,使人从小到大,从生到死,健健康康,这本事真是了得,比较而言扁鹊稍逊一筹,病入膏肓,病症明显,才对症下药。从治疗成本上,大哥也明显低于扁鹊。从治疗效果上,一个毫发无伤,一个元气大伤。
材料是赞扬大哥二哥,为其鸣不平,这是主旨。从另一个层面看,也寓意着一个典型的“名与实不相对称”的社会评判问题,意在引发思考,澄清认识。立意应该站在肯定大哥的立场上,扁鹊是一个比照,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大哥。如果单从扁鹊的角度立意,弃大哥二哥于不顾,则是没有全面理解出题者的命题意图和材料的价值取向,说明学生认识问题肤浅,思维无深度和广度。
2、通盘考虑,全面把握材料要素,选择恰当的立意角度。
因扁鹊兄弟三人的初衷不同,行为不同,结果相反,三者呈矛盾的对比、对照关系,因此对材料的整体把握和全面理解,要善于通盘考虑,善于择出两相矛盾的对应点,立意行文要善于对照分析,辩证讲理,或直接写成二元关系类作文。
“全面把握材料内容”,对于要素多、内容杂的材料来说,就是要善于选点,辨析关系。
再者,审题立意要科学,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走出直觉式模糊判断的误区,要象阅读分析一样,要象讲数学题一样,通过圈点勾画、列出要点、判断筛选、分析归纳等分步操作依次进行。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列出要点,选准角度,对比照应,筛选归纳。
①列出要点:
①大哥 防患于未然 天下不闻
②二哥 消灭于萌芽 闻名乡里
③扁鹊 起死回生 闻名天下
②分析角度:
纵向看,有侧重于大哥二哥的角度,有大哥、二哥、扁鹊并重的角度。
横向看,有侧重于“行为表现”的角度(第二列),有侧重于“行为结果”(社会评判)的角度(第三列),③有行为和结果整体把握、综合评判的角度。
③对比照应,全面把握,筛选归纳:
[纵向角度]:
从行为表现的角度:可筛选:防患未然与起死回生 可归纳:起死回生与未雨绸缪 防微杜渐与亡羊补牢 根治与预防 事前与事后
从行为结果的角度(人们认识的角度)可筛选:天下不闻与闻名天下 可归纳:默默无闻与声名显赫 大名希声可阐发:默默无闻的事前英雄同样值得推崇
从行为和结果两相对照的角度;可归纳阐发:名望与效果 结果与名誉 名誉地位与人生境界等。
[横向角度]:
——在订标过程中,我们发现,好作文都能站在肯定大哥的立场上,联系扁鹊,对比分析,准确立意,如:
①防患于未然,方是做事的最高境界。
②起死回生,妙手回春固然高明,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才是真正的高手。
③预防重于救治。
④颂扬象大哥那样技艺高超、品德高尚,不求名利的大师风范。
⑤作为象大哥这样的人才,如何看待社会评价,对社会的评价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心理不平衡,要了然在心,无愧于心。
也可以在进一步深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联系生活现实,针对问题出现的不同程度,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方法,三种人才我们都需要,预防最好,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或者由于问题的复杂性,不可能预见发现所有的问题,也需要二哥与扁鹊这样的人才,因而三者都要抓,不同问题,不同处理。
以上观点,都是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最佳立意。但有同学站在肯定大哥的立场上,提出“要从本质上看问题”,“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不畏浮云遮望眼”,则是没有准确把握归纳材料要素,缺乏现实意义与针对性,大而不当,赋分应在44分左右,视文章中偏离程度而定。
此外,我还发现:对照式、对偶式的标题效果不同一般,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如:功力 眼力 能力 了然在心,无愧于心 天下不闻与闻名天下 预防重于救治 无名≠无能
有的同学从赞扬扁鹊角度立意,提出以下观点:
①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②在困境中崛起。
③绝地反击。
④该出手时就出手。
⑤成功有道。
⑥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以上观点仅抓住扁鹊这一侧面立意,没有全面准确把握材料,违背了材料的本意,属偏题观点,赋分应控制在42分上下,不超过45分。
二、联系实际,针砭时弊,有感而发,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相关材料”部分
比如说吧,平时根本不管环保,不搞植树,等到发大水灾,发大泥石流,就舍命救灾,三年五年不管事,到了灾时三天五天不睡觉,三过五过家门而不入,得,一下成了英雄——名来了,利来了,官帽子来了,当上了“名医扁鹊”了。
还有一个故事,那是关于人口的问题。马寅初先生早早就提出了,但是由于那时候还是“病”发之前,而且受“左”的思想的影响,没有得到认可,而酿成了中国现在不得不动“大手术”之后才使人口稍稍得到控制。这算是沉痛的教训。
参考范文:
防患于未然——睿智的选择
曾经有人问扁鹊:“你们三兄弟中,谁的医术最高?”扁鹊不假思索答道:“我大哥。”问及原因,他说:“我大哥善于防患于未然,他能够看出一个健康的人有哪些隐患的病症,进而为他们一一解除。”众人心服口服。
是啊,悬壶济世,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减轻人的病痛,扁鹊的大哥能够在病人患病前化解病症,让病人丝毫感觉不到一丝苦痛,这,便是行医的极致,而他的“天下不闻”,不是他的悲哀,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表面看来,这似乎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最黑暗时的一丝光亮,即使微弱,也被认为是世间最明亮的色彩;最饥渴时的一滴水,即使渺小,也被认为是世间最甘甜的清泉。但人们恰恰忘记了在黑暗降临之间准备一个火把,在进入沙漠之前携带一瓶水。甚至,对那些高瞻远瞩,好意提醒自己的人报之以白眼和不屑。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这只是庸人对世界的浅薄认识。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这种认识,珍惜那些“防患于未然”的人,最后,自己也能够防患于未然。
回望历史,那些在敌人来袭前就高筑工事提前御敌的将领似乎总是坐“冷板凳”,而那些战前无多少准备,战时勇猛杀敌的人似乎往往得到提拔和重用。这些人固然值得嘉奖,但前者更不应被遗忘,因为正是他们,赶走流血与牺牲,保得了一方安宁与和平。而他们的结局,体现的正是古代君主的浅陋和有眼无珠。
记得白岩松在《痛并快乐着》中记录下他与贝聿铭先生的谈话,当他问到贝聿铭如何评价北京的建筑和城市布局时,老先生不无苦涩地回答:“起码将来拆除时方便。”这是个绝妙的讽刺,也许今天人们对于重新规划北京布局的决策者赞不绝口,但有谁会记得曾经为保护北京老建筑而奔走呼号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我们的认识的悲哀,正在于此。
好在,我们现在的国家社会正在逐步改进传统的认识方法和人才机制。君不见几十年前就提出出全球气候变暖的叶笃正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君不见国家在揭开各类贪腐大案的同时正在完善监督机制?君不见政府在制定经济规划时,越来越多地关注环保与社会问题?
朋友,让我告诉你,在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中,防患于未然是最好的选择。只有拥有这种能力,你我才能在这个世界中更好地屹立与生活,我们的生命,亦才能少一分艰辛,多一分甜美!
功力 眼力 能力
欲成大事,必要得“三力”助阵:“防患于未然”,将失误扼杀于发生之前的功力;审时度势,细致考察,发现偏差于萌芽之时的眼力;起死回生,可挽狂澜于即倒的能力。得此三力,则必可纵横驰骋,惟我独尊。
三力之中,功力是基础,如树之根,水之源。功力薄,将事情做得滴水不漏,将根基打得固若金汤,当然会省去日后事业中的许多麻烦。如郎朗,年纪轻轻就成为钢琴界的世界级大师,将钢琴弹到了世界杯,聊慰中国球迷失落之心。可是,若不是他从5岁起开始练琴,即使严寒酷暑也坚持练琴每天10小时以上的努力,又怎么取得这般辉煌的成就?
可是,功力练就的过程是苦的,也是无名可扬的,但你要成功,避不开它。
地基若落成之后,上层楼阁的建筑更需眼力的保驾护航。眼力何用?看得出差错,看得准时机,看得见未来。试想,一个成功的人,怎么可以没有敏锐的洞察力,没有高瞻远瞩的眼力?牛根生,曾是一个被伊利集团以莫名其妙的理由扫地出门的副总裁。可是也就是他,创建了目前伊利集团最大的竞争对手——蒙牛。牛根生他怎么就这么牛?自然与他的眼力分不开。精明的企业家,都要学会努力宣传自己的商品,神五刚上天,蒙牛就成了航天员专用奶,和国人一起为航天事业的腾飞而自豪。2006年,蒙牛又挑起了“挑战主持人”的硝烟。花样男女才华横溢的展示也让人们看到蒙牛生生不息的魅力。
眼力,很能体现一个人的职业素质,眼力非凡,定会受人注目,让人认可。
过了功力关,闯了眼力关,该成功了。但自古天有不测风云,人有千虑一失。失败不期而至,危机时刻要靠起死回生的能力闯关。格力电器的掌门人董珠因不愿降价销售自己的产品而被全国最大的家电联锁商扫地出门,被人断言必败无疑。可是她并未放弃,绝地反击,自建销售渠道,格力不仅没有湮灭,而且坐上了全国第一把交椅。
危难中见真情是在生活中,危难中见眼力是在决策时,挽大厦于将倾必会将会让全世界为之侧目。
得此三力,人生步步高,事业节节辉煌。
真正的英雄
扁鹊兄弟三人,大哥医术最高却天下不闻,二哥医术卓越也只闻名乡里,扁鹊医术虽不及此二人,却闻名天下,三人遭遇看似奇怪,亦合情理。人们常常对危难之际伸出援手的人倍加颂扬,却忽视了在事发之前予以警示的人。
房子着火,受难者会对奋不顾身、扑进火场的人感激涕零,却忘了早就得到消除火患的建议,只是自己不以为意,最终承受了巨大损失。我们自然要感谢力挽狂澜,改变大局的人,但我们更应记住防患于未然,预先治理的人。他们从看似波澜不惊的表面中看到了潜在的危机,尽早解决,以保证事情的顺利。因为总是提前解决尚在萌芽状态的危机,于是,他们的工作总被我们忽视,认为那是不起眼的小事情,不碍事的小症状,以为他们总是在游手好闲,碌碌无为。我们一味地追捧那些具有起死回生能力的人,将其视作高人,却不关注那些一直在默默地替我们发现解决潜在危机的人。他们遭受着不公的冷落、质疑或白眼,却一心为人服务,他们是无名的伟人。
人们记得洪水肆虐时,抢险救难的英雄,却不会想起风平浪静时智者的奔波;人们记得硝烟四起时,驰骋沙场的将军,却不知道盛世太平时谏臣诤言。人们记得的总是那些事态严重之至而挺身而出的人,却总不会记起想方设法阻止灾难发生的人。我们的眼总是停留在表面,从未想过往深处看,看看那些真正的英雄。这其实是一种不应有的忽视。这种忽视,会让我们承受巨大损失,付出巨大代价,而这一切是可以避免的。因为眼下一片光明,便认为没有黑暗,实在是一种愚昧。多听听他人的先见之明,不要将其视作笑话,这之中往往有莫大的帮助。可以使我们不必经历动荡,一路坦荡。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总是在大众视线之处,没有掌声,没有喝彩,他们用鹰一般锐利的眼光发现潜伏的危机,防患于未然,保证平安。他们如此沉默,沉默着付出,不求名声显赫,只愿一切平安。要问天下真正英雄,自是非他们莫属。透过浮华,让我们看见这群无名英雄,为他们欢呼!
大师风范
大哥灭病于萌芽之前,二哥消病在萌芽之中,而扁鹊治病在病入膏肓之时,时间不同,技艺不同而名声不同。同样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我更欣赏大哥的风范,天下不闻的神医,身怀绝技,不张扬不显露,只济世不求名,平凡地隐迹于市井之中却无时不在做着伟大的事,这,才是大师的风范。
我佩服扁鹊起死回生的神奇,但我更折服于大哥防患于未然的卓绝医术,更重要的是这般高妙,他从不在乎别人知不知,天下不闻他也在挽救生命,终究他还是被历史记录下来,因为大师的光芒即使不被发现也永远不会消褪,历史记住的是他的医术,他的为人,他的品质。
永远叫嚣不停的鸟儿不会飞上可以让人仰望尊敬的高度,永远打着招牌宣扬自己的人不会被奉为大师,真正的大师在技艺,更在不张扬,沉静无欲的境界。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季羡林老先生告诉我们什么叫大师。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宠辱不惊,贫贱不移。十年牛棚生活,他被人贬低,被人诬陷,被人遗忘,但他依然是大师,因为他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不被人承认但依旧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大师,特别是在被人遗忘,不被人重视时,依然恬静,宠辱不惊,梳理中华文化之脉络,让世界最终铭记,此乃大师之风范。
孔雀中的精灵,舞者中的圣人,杨丽萍堪称舞蹈大师,她用心跳舞,向人们传达自然之美,她执著于自己的追求,她要挽救即将消逝的优秀民间舞蹈,没有人重视,没有人叫好,没有人支持,她退出人们的视线好久,不在乎别人是否遗忘,她尽心跳好《云南印象》,给舞坛再添新风,她是大师,不仅在舞技,更在敢于隐退的个性,在于不张扬的品质。
大师,不一定为人发现,但一定是大师。
大师,隐迹市井却缔造伟大。
大师不显露,不张扬,宠辱不惊。
重视无闻
大哥“防患于未然”使病人免去疾病折磨,不为所知,天下不闻。二哥与扁鹊都在病人遭受痛苦后才医治,受到病人的感激,闻名天下。痛苦后给予医治,让人知道他医术高,消灭在萌芽前却不为人知。大哥的遭遇未免太不公平。这样的“无闻者”也应天下闻。
人们常常被自己的眼睛所蒙蔽,认为看不见的都是没有的,眼睛看到的,身心感受到的才是真实的。因此惟有轰轰烈烈,人们才觉得高尚、伟大。而忽视了眼睛,身心所不能看见体味到的关怀。正是这种错觉,让一些医术高超,防患于未然的“大哥”们成为无闻者,他们的能力不能得到肯定。
“防患于未然”的无闻行为在我看来,比一些轰轰烈烈更重要,更感人。
古时有这样一户人家,烟囱旁堆放着干草,一邻人见状,告诉户主这样会有火灾,主人不理。一日果然起火,众人来救。火灭后,主人宴请众人,惟独忘了当时告诫他的邻人。邻人的话防患于未然,能阻止火灾的发生,若是主人听取邻人的意见,早日将干草移开,就不必有后来的忙忙碌碌,众人救火的景象了。重视“无闻”可以让生活中少一点紧张慌乱,多一点安静平和。无闻让你免遭痛苦,安然躲开险境。
“无闻”与“有闻”都在帮人渡过难关,一个悄无声息,一个名声大噪。我们不愿遭受痛苦,上面的两种人都是我们该感激的,只不过后者的帮助更明显。但我们不应否认“无闻者”带给了我们幸福。常说“身在福中不知福”,无闻恰恰给我们的福气带来保障。
无闻者似一座高山,有着高尚的品格,只因我们身居一室,看不见它,但我们也应为它的雄伟而赞叹;无闻者似一潭清水,安静地润养着周围的生物,因为它们身处其中,所以没有觉察;无闻者似一艘巨轮,承载着我们在海上航行,因为不见陆地,我们不知道巨轮在行驶。
有着烜赫功绩,名垂千古的人,我们理应知道,但不要忘记镇守一方,保万家平安的“大哥”们,他们,同样伟大!
了然在心,无愧于心
人各有所长,事物各有千秋。如果不仔细辨别妄加论断,往往会做出错误论断。如果一个人因别人错怪自己而放手,那是可悲的。面对别人的评价,我们要考虑,但不应全盘接受。我们要做的是,了然在心,无愧于心。
科技发展,我们已走入传媒时代。报刊、杂志、互联网、电视等走进人们的生活。舆论的力量不断加大。面对舆论,面对别人的一些不透彻或不精辟的看法,我不应改变自己,要做到了然于心。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别人的看法是否有可取之处,做到无愧于心,用一颗仁爱、博大之心去做事,去面对外界的看法。
自己身怀绝技不被人认同,不如自己的人身居高位,我们愤恨吗?我们不平吗?不,我们只需平静接受。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下台了,作为教育部官员,他心系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大胆地指出了教育系统存在的不足,躬身致力于贫困大学生上学难问题,尖锐地批评了一些省政府乱拔款现象。他的退休引起了国内一片哗然。网友为他抱不平,舆论尖锐地批评,而他只是平静地说我无愧于心。
表面上的得失、进退不值得我们去驻足。一个明确的目标,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一颗心怀天下,爱天下人民的心就足够了。面对着媒体上的“作秀”“想出名”等各种批驳,曹爱文处之泰然。作为一名记者,她扔掉了话筒,亲自为溺水女孩做起了人工呼吸。当得知自己的努力没能挽回女孩生命时,她哭了。一时间,全国都知道了这个河南电视台的女记者。当“最美丽的中国记者”“天使记者”等称号飞来时,她说救人是本能,不救是新闻。当讥讽与嘲笑传来时,她说我无愧于心。
我知道我做了什么,了然在心;我知道我做事对得起所有人,无愧于心。名利无所谓,做一个大写的人,曹爱文做到了。
当流言蜚语来到你身边时,你会懊恼吗?当你所做的好事没有被人广泛关注,你会不平吗?不要,朋友,其实人各有所长,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我们所要做到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仰不愧于天,对自己做的事了然在心,无愧于心。做到了,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