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爱在中国行地震北川警察救灾 |
分类: 汶川地震 |
6月9日上午8点10分,一辆满是灰尘的越野车停在了北川县城大桥边。穿着防护服的绵阳市公安局装备财务处民警徐根发从车里走了下来,拿起望远镜向远处望着。
这里是进出北川县城的交通咽喉,是北川城内观测唐家山堰塞湖最近、最直接的地方,也是唐家山堰塞湖泄流后冲击的第一站。
“老徐,请报告现在的位置。”对讲机响了。
“我在大桥观测点。现在是上午8时15分,渗透水量未见增加,山体未见崩塌异常,完毕。”在仔细对渗水的山体观测后,徐根发向指挥部报告。
上午8时20分,在报告完毕后,徐根发登上越野车向县城腹地开去。
没有战友的陪伴,徐根发一天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而从5月23日算起,这已是他连续第18天独自执行巡逻任务。随着唐家山堰塞湖险情升级,除观测点人员外,城内执勤人员全部撤离,徐根发成为北川城内最后的一名守护者。
老兵临危受命,捍卫北川最后的尊严
横跨湔江的北川县城大桥,是进出北川的交通咽喉,是北川城内观测唐家山堰塞湖最近、最直接的地方,也是唐家山堰塞湖灌水后冲击的第一站。
5月20日,北川县城开始封城,全力狙击灾区疫情发生。正在城内执行戒严和清退任务的民警,发现紧邻北川的山体陡坡上有水明显渗出,而在山的另一侧正是高危的唐家山堰塞湖。选派驾驶技术过硬的民警入城参与执勤,成为执勤人员安全撤离的最大保障。
5月22日,正在绵阳城区抗震救灾的民警徐根发接到命令:深入北川县城腹地,随时准备撤离。
今年53岁的徐根发,曾经在广西中越边境坚守阵地长达86天,其间多次驾驶军车往返敌人的封锁线。1990年,转业到绵阳市公安局。他熟练驾驶各类汽车,善于在危险的山地路段行车,36年驾龄、驾驶技术高超的他,成为带领群众快速避险的最佳人选。
5月22日下午,临危受命的徐根发赶赴县城。冒着塌方、泥石流的危险,冒着道路随时断裂的危险,在一片瓦砾和废墟中,徐根发进入了北川县城。
北川县封城后,仍有少数群众绕过公路卡点,涉险从山间小道进入县城搬运物品。5月23日,绵阳市公安局抗震救灾前线安全保卫指挥部在北川县城及周边山上设立了4个观测点,由徐根发与北川县公安局民警龙成明、罗志勇担负观察任务,深入一片废墟的北川县城进行警戒,防止附近的百姓再进入县城。
接受任务后,徐根发主动提出让战友们前往相对安全的县城周边观测点,自己孤身深入设在县城大桥附近最危险的观测点,并在城内开展巡查。
险情随时存在,每天睡在车后排座上
每天早上6时30分,徐根发准时驾车从设在擂鼓镇的北川县公安局临时驻地出发,前往自己的岗位。
天气日益炎热,高温下,空无一人的北川县残骸中散发的强烈异味和四处乱飞的蝇虫,是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威胁。徐根发不得不用防化服将身体裹得严严实实,防止感染,里面的警服很快被汗水浸透。
北川封城后一片寂寥,砖瓦残壁间蝇虫四处乱飞,山石不时垮塌。
在县城观测巡查一段时间后,他必须回到设卡点对身体和车辆进行消毒防疫处理,然后再返回。一天下来,通常要往返10多趟。
5月30日上午10时,是徐根发回卡点消毒的时间。他小心地驶进三道拐地段。当到第二道拐的急弯道口时,前方一侧的山坡上突然发生坍塌,飞落的砂石夹着三块巨石向他飞奔而来。刹车、倒挡,所有动作徐根发几乎是一气呵成。
“轰”的一声震天巨响,一块巨大的石头狠狠地砸在仅距车头3米左右的路面上,巨大的冲击力使车头偏向一旁,险些坠下山崖……
对讲机里传来战友们急切的呼喊声:“老徐!老徐!”徐根发很快平静了下来,他反倒安慰焦急的同事:“我没事,别下来,我马上就到。”
“这样的情况随时都可能在他身上发生。”徐根发的同事说。
用坚守告慰逝者,用忠诚面对生命
“这里很危险,我们坚持守护的目的就是不能让老百姓再受难了!”徐根发面对生死考验坚定地说。
6月2日,在徐根发返回卡点的途中,在三道拐斜坡上,一名50来岁的中年男子正朝县城方向疾行。“危险,立即回前方卡点消毒……”他下车跑上前去连声高喊。中年男子见有警察阻拦,只得转身向卡点方向走去。“我不能让老百姓再做无谓的牺牲。”徐根发说,他还将继续在此坚守,“我是一名老公安,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多做点事告慰遇难同胞……”
徐根发一直坚守在救灾一线,他说:“只要有警察坚守在这里,群众就会远离疫区,也会避免盗窃分子铤而走险。大家走了,我才会走。只要有我们在,北川就能保持自己的尊严。”
当前,唐家山堰塞湖还处于严密监测下的高危期,徐根发表示,自己还要继续在此坚守,千方百计减少群众的损失。